文/張倍禎
小米剛滿4歲,已上幼兒園快兩個學期,但老師發現,她在學校不與其他孩子互動,也不回應老師在課堂的問話,只有要去廁所時會跟老師說。不過,小米還是都可以配合老師指導,完成課堂的勞作和功課。
針對老師的觀察,爸媽疑惑的是,小米在家可以嘰哩呱啦跟爸媽講話,會主動找弟弟玩遊戲。但是,每當小米和爸媽外出時,不會主動向長輩打招呼,讓他們覺得很沒面子,即使多次處罰及責罵小米都沒用。因此父母決定帶小米看兒童心智科醫師,經評估後,小米的語言發展並沒有遲緩,她在10個多月就會叫「爸、媽」,兩歲前就可跟家人對話。最後,兒童心智科醫師診斷小米是患有「選擇性緘默症」。
「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通常在一些需要講話的場合選擇性沉默,卻可在其他場合有正常的語言表達。國外研究顯示,選擇性緘默症的盛行率為0.46%-0.97%,國內盛行率在小學開學8週後為2.65%,開學6個月後則下降為0.82%。
選擇性緘默症通常好發於5歲前,國內研究盛行率男女比為1:1.27,臨床上女孩就診的比率較高。
國內外學者一致認為「混合性的治療」,可能對選擇性緘默症較為有效,特別是「學校本位個別化多重處理模式」,是目前較受推薦的治療方法。研究顯示,選擇性緘默症患者越早接受治療的預後越好。
在父母親與小米一同接受治療後,父母比較了解「選擇性緘默症」與小米的特質,除了調整自己對小米口語表達的期待與要求,也學習營造愉快的談話氣氛,協助增加小米與他人互動機會,小米終於可以「說」得輕鬆了!(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
資料來源: 自由電子報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770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