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7日 星期二

兒童語言發展2-4歲親子共讀技巧

 主題:兒童語言發展2-4歲親子共讀技巧

時間:112年3月14日(二) 17:30~19:30 
地點:中國醫藥大學立夫教學大樓9F-T4教室
講師:葉幸其 語言治療師
參加對象:家中有6歲以下孩童之家長(20名)
全程免費:講座僅限家長參加,恕不提供臨托服務,敬請配合。
主辦單位:兒少發展暨心智行為科-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
洽詢電話: 04-22052121  #12131 個管師-雅君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cQNwUr1Yq54JPgVv6 (報名期限至3/13, 額滿為止) 
 

2023年3月2日 星期四

#i分享【家長不能不知道的網站防護功能!🤓】

 

你知道孩子在使用網路時都在瀏覽什麼資訊嗎?🌍

即使我們再關心孩子使用網路的情形,

每天在工作與家庭周旋,我們仍無法時時刻刻陪伴孩子!🤯

許多平台聽見了家長的心聲,紛紛推出了 #網站防護功能,👂

今天小編就來介紹幾個家長們的好幫手,

讓我們可以在忙碌之餘,也能初步為孩子們把關~👏

📢常見平台的網站防護功能:

📍Google 安全搜尋篩選:

可以過濾含有情色內容的網站,並將這些網站從搜尋結果中移除。

傳送門→電腦版:https://is.gd/EbaZTA

傳送門→iOS 版:https://is.gd/XZGcMi

傳送門→Android 版:https://is.gd/XZGcMi

📍兒童版 Messenger:

聯絡人由父母把關,可讓孩子免費進行視訊通話和收發訊息。

傳送門→https://is.gd/kzVTyb

📍YouTube 安全中心-停用或啟用嚴格篩選模式:

可以利用這項設定來過濾掉可能兒童不宜的內容。

📍Netflix 的家長控制選項:

可以個別管理使用者,或是建立專為兒童打造的兒童專區體驗使用者。

💗小提醒:

沒有任何防護軟體比家長適時關心孩子的上網使用情形更有效,#用心陪伴孩子 與 #教導正確網安觀念 才是正解!

更多過濾軟體介紹:https://i.win.org.tw/propaganda.php?Target=1

#網路安全 

#過濾軟體

#家長們的好幫手

2023年2月22日 星期三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 】112年度親職小學堂Part1️「Whoa!!桌遊,玩出教養力~《遇兒魔導師》」

 ❣️您是家中育有幼兒至國小階段孩童的父母或擔任親職角色者嗎?

❣️您又剛好遇到教養卡關的狀況嗎?
💖不論現在您是否正在遭遇教養路上的挫折,或是想藉由與其他夥伴的交流,探索其他的教養可能,都歡迎報名參加! 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FJKWrSPsrTAUUJVW9 
 
⏰  活動時間:112年3月18日(六)9:30~12:30
👉🏻活動地點: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第一醫療大樓地下一樓A7會議室
📌活動資格、對象及名額:
(1)以育有「幼兒至國小階段」孩童之父母或擔任親職角色者為主,並視報名情形逐批開放給院內、中區相關網絡單位之醫師、護理師、社工(師)、心理師等相關專業人員,以24人為限。
(2)本活動採「事先」報名制,因名額有限,主辦單位保留錄取優順序之資格審查權。
📞聯繫電話及窗口:04-22052121#14644/A33905@mail.cmuh.org.tw/闕湘潓個管師

2023年2月11日 星期六

112.3-5月中醫大兒童醫院親職講座

 中醫大兒童醫院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

🎯本中心112.3-5月免費親職講座課程🎯

❗️❗️❗️請注意以下課程僅限家長參加,恕不提供臨托服務,敬請配合


 🕘112.03.14 (星期二) 晚上17:30~19:30 

 👉主題 :語言發展:2-4歲親子共讀技巧

 👸主講人:葉幸其 語言治療師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cQNwUr1Yq54JPgVv6 

**********************************************************************

👀112.04.19~112.05.03連續3週 (星期三)晚上17:30~19:30 

 👉主題 :從心出發:孩子的重要發展與社會情緒教養,透過嬰幼兒

       發展篩檢工具關心寶寶每階段發展

👸主講人:臨床心理師

 🕘112.04.19入門課1(適用0-2歲),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gsKz6EkQgnHPVLFs5


 🕘112.04.26入門課2(適用2-4歲)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rAPiJwDJKbuEtiK7A


 🕘112.05.03入門課3(適用4-6歲)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6DA4oBkV5Brs2rnN7

 **********************************************************

👫參加對象 :家中有6歲以下孩童之家長,每場次限20名

👣活動地點:中國醫藥大學 立夫教學大樓9F - T4教室

☎️洽詢電話:04-22052121轉12328 

 ✍️E-mail:a36635@mail.cmuh.org.tw 

  ⏰(2/18日後分機改撥12131)

2023年1月6日 星期五

112年TSNPR春季學術講座 暨 會員大會「從非藥物介入談兒童青少年身心健康促進」

112年TSNPR春季學術講座 暨 會員大會,歡迎踴躍參與!

112年春季學術講座暨會員大會將於112年2月19日上午假CMoney台中教育訓練中心舉辦,大會將提供午餐餐盒及限量精美禮品,期待您的出席與交流。惠請各位會員於2月8日前填寫「會員大會出席調查」,若不克親自出席請填寫委託書並回傳。

 

本次講座主題為「從非藥物介入談兒童青少年身心健康促進」"Promoting Mental Well-being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Non-Pharmacological Strategies",將以「非藥物治療」切入探討如何藉由自我照顧 (self-care) 幫助高危險群的兒童青少年及照顧者從日常生活進行改變,採取對大腦健康有益的生活方式;360度全面樂活大腦,與醫療相輔相成,達到預防保健及預防復發的效益。跨專業的講者參與,將帶來精彩的交流,歡迎您直接點擊活動線上報名參加。【活動議程】

*時間:112年2月19日 (日) 上午 09:00-12:00

*地點:CMoney 台中教育訓練中心 (台中市南屯區公益路二段51號19樓A2會議室)

・08:40-09:00 報到、領取資料

・09:00-09:10 開場與主持/張倍禎 理事長、陳錦宏 教授

・09:10-09:40 講題待定/講者:劉書岑 醫師

・09:40-10:10 講題待定/講者:張蕙芝 博士

・10:10-10:40 講題待定/講者:李昭慧 心理師

・10:40-11:00 專家對談 張倍禎/陳錦宏/劉書岑/張蕙芝/李昭慧

・11:00-12:00 112年 TSNPR 會員大會

 

【講座內容】

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的研究指出在1990-2010年間台灣常見的身心疾病盛行率如憂鬱症及焦慮症呈現倍數成長,由11.5%攀升至23.8% (Lancet, 2013)。根據歐美國家的研究發現青少年精神疾病的盛行率約為三成,英國的研究顯示31.3%的孩童在十八歲前曾有創傷經歷,而曾有創傷經歷的孩童有較高比例受身心疾病所擾 (Lancet Psychiatry, 2019)。台灣的流病研究則顯示十八歲以下兒少族群有四分之一受身心疾病之苦,其中以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ADHD) 位居第一,其次為畏懼症及焦慮症等。隨著這兩年Covid-19疫情肆虐,一項針對全球8萬名4到17歲八萬名兒童青少年的綜合性分析亦發現兒少族群的憂鬱及焦慮因疫情上升至少一倍 (JAMA Pediatrics, 2021)。

 

然而,在台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就醫率僅為2.44%,大多數病患未能早期確診獲得治療。儘管近年來衛福部的大力推廣,家長、老師及同儕對於兒童青少年身心疾病的認識大為提升,但家長對於醫療藥物治療還是有所顧忌,造成就醫率仍舊偏低,其原因包括社會缺乏對疾病的認識 (病識感)、疾病污名化、治療選項的不足、服用藥物出現失眠、食物變差等副作用等。青少年的身心疾病的病程長,因疾病學習成績落後而自我厭惡,進一步造成焦慮、社交、語言障礙,甚至衍生衝動行為、成癮等共病症,成長過程的不順利甚至走向自我毀滅。而這樣的結果不僅是個人與家庭的痛苦,也這樣的不幸結果,將由社會共同承擔。

 

目前對於兒童青少年身心疾病最理想的治療方式是採多元整合治療模式,從生物、心理、社會三管齊下,除了藥物之外,包括認知心理治療、運動、正念等也都扮演重要的角色。而近年各國的營養醫學研究證實,地中海飲食型態在注意力缺損、憂鬱症、阿茲海默症等大腦精神疾病的改善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如何在醫療之外,透過自我照顧 (self-care) 與自我調節 (self-regulation) 幫助兒童青少年及家長與醫療攜手促進大腦身心健康。

 

本講座將以「非藥物治療」探討如何藉由自我照顧 (self-care) 幫助高危險群的兒童青少年及照顧者從日常生活進行改變,採取對大腦健康有益的生活方式,360度全面樂活大腦,與醫療相輔相成,達到預防保健及預防復發的效益。

 

2023年1月4日 星期三

長新冠與營養介入

 

長新冠與營養介入
Long COVID and Nutritional Intervention

COVID-19疫情影響人類已經三年了,此番疫情因為病毒的突變使傳染率加速。許多被感染者在復原後(體內已無病毒)的2至3週後會有各種症狀持續或反覆發生,甚至長達數個月,例如腦霧、腹瀉、頭痛、喪失味覺嗅覺等,此稱為”long COVID”, “post acute sequelae of SARS-CoV-2”或 “post COVID-19 condition”。目前這些症狀的發生機制尚未被釐清,但如何減少或降低Long COVID的影響已是當務之急。

 

本文作者王進崑教授為現任中山醫學大學營養學系教授,亦為台灣營養精神醫學研究學會的常務理事,此次分享其與團隊的針對營養介入用於長新冠的最新研究成果。

 

 

COVID-19的感染,事實上是經過多種酵素之受體,ACE2是主要的其中之一,如果可以減少受體,則可以大大地減少被感染率以及感染後所引起的Long COVID症狀;當然代謝症候群及相關之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及肥胖者是高危險群,但顯然的,無法在短時間來達到目標。

 

從病毒角度,減少或干擾病毒的入侵以及抑制病毒的增生,都是有效方法。從宿主角度,抗發炎飲食、飲食免疫強化、天然抗氧化植化素、代謝的調整都是很好的策略。而針對以上的營養策略就是強化宿主的生理調控、酵素的重新最適化以及免疫強化。

 

本研究是最新發現,發生長新冠的組織與器官的細胞粒線體功能失調,導致身體無法正常運作,於是產生局部的不同症狀。經過篩選天然植化素發現,紫錐花、蜂膠、黑樹莓等天然物,對於被感染的宿主代謝有重新調整(host metabolic reprogram)之作用,尤其當與含亞鐵的乳鐵蛋白(lactoferrin)一同給予時,可以顯著改善粒線體之功能。

 

研究顯示各種營養素的是當組合介入對於長新冠是有作用的。臨床的介入目前正進行中,期望對糾纏人類三年的疫情與發生的長新冠,我們可以提出一個全球營養策略。

 

原文出處:

  1. Wang, C.-K., Lee, Y.-T., Yeh, C.-B., & Chan, C.-H. (2021).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ovid-19 and related development during pandemic. Journal of Food Bioactives, 16. https://doi.org/10.31665/JFB.2021.16290
  2. Wong, Y., Chan, C.-H., Venkatakrishnan, K., Chiu, H.-F., Shen, Y.-C., Glovinskaia, O., Han, Y.-C., & Wang, C.-K. (2021). Impact of dietary nutrients (functional foods/nutraceuticals) and micronutrients on COVID-19: A review. Journal of Food Bioactives, 15. https://doi.org/10.31665/JFB.2021.15280
  3. Naidu, A. S., Shahidi, F., Wang, C.-K., Sato, K., Wirakartakusumah, A., Aworhf, O. C., Halliwell, B., & Clemensh, R. A. (2022). SARS-CoV-2-induced Host Metabolic Reprogram (HMR): Nutritional Interventions for Global Management of COVID-19 and Post-Acute Sequelae of COVID-19 (PASC). Journal of Food Bioactives, 18(18). https://doi.org/10.31665/JFB.2022.18306

 

撰稿者:王進崑

文章連結: https://www.tsnpr.org.tw/press_index.php?id=90

2022年12月29日 星期四

大腦的“良食”

 Dr. Uma Naidoo 是哈佛醫學院的營養精神病學家、大腦專家和教員。 她還是馬薩諸塞州總醫院營養與生活方式精神病學主任和暢銷書的作者。


“This Is Your Brain on Food: An Indispensable Guide to the Surprising Foods that Fight Depression, Anxiety, PTSD, OCD, ADHD, and More.” 


在書中她提到維他命B群有益於大腦且預防認知功能下降。其中包含:

1. 增加你的能量。

2. 分解藥物。

3. 消炎。

4. 支持整體大腦健康。

5. 對抗疾病。

6. 幫助細胞之間的交流。

7. 保持體內平衡。

8. 有益於心臟功能。


文中建議,每日一個雞蛋、優格、黑豆、鷹嘴豆、毛豆和小扁豆等豆類、鮭魚、葵花籽、菠菜等綠色蔬菜均為富含維他命B群的食物。


更多內容➡https://www.cnbc.com/2022/08/05/harvard-nutritionist-the-vitamin-that-keeps-her-brain-young-and-healthy-and-foods-she-eats-every-day.html?fbclid=IwAR0IbIEcARLRCvyr0JrpTCljj6SUKNf6trgUu_QOiI4gVWTkzQbLpvCzXBY


Follow on Twitter: https://twitter.com/drumanaidoo

Follow on IG: drumanaidoo


 #thisisyourbrainonfood #nutritionalpsychiatrist #VitaminB #精神營養 #維他命B群

#身心介面研究中心

Mind-Body Interface Labora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