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30日 星期一

妥瑞氏症不自主抽動、大叫 易誤會引衝突~大眾教育最重要

記者 羅一心 / 攝影 陳書賢 報導 2020/03/21 13:54

追蹤這位遭到朋友誤殺的李姓國中生,他患有妥瑞氏症,和朋友吵架發生衝突釀成悲劇,專業醫師表示,妥瑞氏症患者常會有眨眼睛、臉部不自主抽動,有些患者會突然大聲喊叫或講出不雅字眼,很常被旁人誤會甚至被歧視,造成困擾,不過醫師也補充,妥瑞氏症患者除了接受治療,教育大眾了解妥瑞兒並且體諒患者更重要。

國外有Youtuber上傳一段影片,拍下患有妥瑞氏症的親友,搭飛機時大家一片安靜,他不自主抽動晃動大叫,患者常因此被誤會甚至歧視。


曾同學面對鏡頭相當氣憤,搭飛機向香港地勤表示自己因為妥瑞症,如果坐在中間位置,人員進進出出,容易引發恐慌或讓身體抽搐、發出聲音的情形變嚴重,在窗邊比較能避免影響其他旅客,卻遭到拒絕病友特別在群體生活更難融入。 彰化一名國一男學生因為跳繩跳不過,遭到老師用跳繩抽打,導致背部一道U型傷痕,家長看了好心疼,校方表示是學生回嘴時和老師時發生衝突,醫師表示妥瑞氏症患者的這些症狀,最可能引起旁人誤會。

中國醫青少年精神科醫師張倍禎:「抽搐型臉部眨眼睛,聲音型會發出聲音,甚至罵不雅字眼可能會有動作。」 患者會隨著壓力或睡眠不足,症狀會更嚴重,像是已經淡出螢光幕的藝人邵庭,也是妥瑞氏症患者。 之前在節目上,主持時眼睛會不自覺眨眼,她也曾公開向大眾表明,妥瑞氏症帶來的困擾,醫師補充妥瑞氏症最好療法,就是教育大眾多了解病狀,減少誤會或許就能避免衝突。

【Video Talk】全校停課​囚家壓力大 專家提醒:孩子樂3天就陷低潮期

Video Talk

台灣武漢肺炎病例暴增,昨日疾管署公布北部一所高中生因同班有2名學生確診,全校1千6名學生都得停課。當孩子得在家隔離14天,看不見同學、無法出門玩,這種變相囚禁,怎樣避免孩子焦慮?最長的一日怎麼打發?專家提醒,隔離在家不必上課,對孩子來說只有前3天是開心的,到了第5到8天低潮期,興奮感降低恐陷低潮,家長要先做好準備,親子才不會「相看兩厭」。
 
《蘋果新聞網》邀請到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張倍禎、中興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助理教授白慧娟來到Video Talk節目。
 
白慧娟表示,人對一件事情的期待是U型過程, 孩子隔離14天,開始2-3天是興奮期,第3天開始覺得不喜歡,第4天興奮、期待感下降,第5到8天是低潮,最後隔離接近結束,情緒又轉化為期待。家長理解這樣的過程,親子才不會「相看兩厭」!
  
白慧娟提醒,如果孩子被隔離,家長不要獨自面對孩子打單獨戰,應該打團體戰,「班級上家長間可建立群組,彼此做對方的支援系統,甚至透過線上保母方式,家長輪流上線關心孩子,甚至開課線上跟孩子們互動,例如魔術教學等等,每次僅約半個鐘頭,讓孩子有所期待,心情也可從隔離焦慮中轉化。
 
家中有一個小六學生、一個國中生孩子的小不媽媽則分享,可以跟孩子一起DIY拇指琴卡林巴,拇指琴聽來空靈、紓壓,且上網可查到很多簡譜,極為容易上手。
 
張倍禎強調,家長要告訴孩子,面對這麼大的疫情時,產生焦慮、擔心被感染、壓力或是會害怕孤獨等,都是正常的反應,透過對話,讓孩子學習如何跟這些情緒應對,另外,如果孩子無法出門,家中有陽台的話,也可讓孩子不定時到陽台曬曬太陽,促進體內維他命D吸收。(游瓊華/台中報導)

【Video Talk】北部高中染疫全校停課 專家:隔離期孩子有3症狀得當心



Video Talk


台灣武漢肺炎病例暴增,今日疾管署公布北部一所出國旅遊高中生確診,並傳染給鄰座同學,導致全校停課,1千6名學生受影響。當孩子得在家隔離14天,日常生活被打亂,看不見同學、無法出門玩,這種變相囚禁,孩子內心怎照顧?會不會越隔離越憂鬱?專家建議,親子共同設定目標,成為彼此「盟友」一起度過隔離期,但若孩子出現食慾差、睡不好、脾氣暴躁等情況,就要留意可能是焦慮症狀,可撥打1922防疫專線,尋求線上諮詢。
《蘋果新聞網》今天下午2點鐘邀請到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張倍禎、中興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助理教授白慧娟來到Video Talk節目,跟所有爸爸媽媽一起討論這個話題。
 
張倍禎表示,隔離14天期間,孩子不必上課,生活不比在學校規律生活,有比較多時間上網、玩3C、睡眠及飲食等也可能不規則,這些情況都有可能影響情緒。
 
張倍禎提醒,不同時期的孩子有不同的需求,焦慮不安的情緒反應,學齡前的孩子可能會用哭鬧方式;6-12歲的孩子,可能產生害怕一個人睡覺、食慾睡眠變差,或是開始黏媽媽,甚至記憶力不好的情況;13-18歲的孩子除了易怒外,也可能出現冷漠、無精打采、自己縮在自己的房間,這些都是情緒焦慮指標。
 
張倍禎也提到,預防勝於治療,家長可以跟孩子討論武漢肺炎,即便沒有發生隔離情況,也能先共同準備家裡防疫的東西,食物、藥材,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家庭重要份子,「孩子需要的就是尊重,讓孩子了解,你想做什麼?我們一起來規劃!」另外得注意別過度接觸疫情新聞造成恐慌。
 
 
張倍禎強調,家長要告訴孩子,面對這麼大的疫情時,產生焦慮、擔心被感染、壓力或是會害怕孤獨等,都是正常的反應,透過對話,讓孩子學習如何跟這些情緒應對,另外,如果孩子無法出門,家中有陽台的話,也可讓孩子不定時到陽台曬曬太陽,促進體內維他命D吸收。
 
張倍禎也說,相較於其他科別,最近門診就遇到很多家長焦慮孩子去上學,擔心孩子沒有戴好口罩、沒有勤洗手,但多數都忘了家長是小孩的指標,「家長很焦慮,孩子也會焦慮」,都要留意。
 
面對比較大的孩子,張倍禎則建議,部分家長可能擔心孩子在家整天上網,雙方可以討論一下可否拉長使用時間,或是不時打電話回家關心孩子狀況、請親朋好友返家照看孩子,家長也可以購買之前流行的著色書,不僅可打發時間,也可訓練孩子熟悉自己陪伴自己的過程。
 
中興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助理教授白慧娟則說,人對一件事情的期待是U型過程,孩子隔離14天,開始2-3天是興奮期,第3天開始覺得不喜歡,第4天興奮、期待感下降,第5到8天是低潮,最後隔離接近結束,情緒又轉化為期待。家長理解這樣的過程,親子才不會「相看兩厭」!
 
 
白慧娟提醒,如果孩子被隔離,家長不要獨自面對孩子打單獨戰,應該打團體戰,「班級上家長間可建立群組,彼此做對方的支援系統,甚至透過線上保母方式,家長輪流上線關心孩子,甚至開課線上跟孩子們互動,例如魔術教學等等,不僅讓緊繃的親子關係有些距離,班級也可以增加向心力!」白慧娟也建議,線上課程、教學的次數不必多,每次僅約半個鐘頭,並把時間、課程排程好,讓孩子有所期待,心情也可從隔離焦慮中轉化。
  
白慧娟指出,親子雙方應該設立一個共同的目標度過這14天,例如減重計畫、看書、才藝等,成為孩子的盟友,告訴孩子「我們一起留在家裡,一起朝向目標達成,等結束後可展現成果給大家看。」班級導師也可以在結束時,請班上同學上台展現成果。
 
白慧娟說,一但孩子被居家檢疫、隔離,家長可跟孩子討論居家必要性,讓孩子知道,隔離可保障很多人的健康,此外,親子發生衝突時,家長應該避免一昧責罵孩子,應協助孩子把心情說出來,讓孩子情緒的獲得紓解,「畢竟獨自居住最重要的就是情感的連結!」
 
家中有一個小六學生、一個國中生孩子的小不媽媽則分享,家中有準備瑜珈墊,若遇到無法出門時,在家裡會跟孩子練核心運動,或是DIY拇指琴卡林巴。小不媽媽說,拇指琴聽來空靈、紓壓,且上網可查到很多簡譜,極為容易上手,家長可和孩子一起研究。(游瓊華/台中報導)

2020年3月16日 星期一


Remember~How to survive COVID19 with your children.

“記得”如何和孩子一起面前武漢肺炎



Reassure 安撫孩子的情緒

Empower 給孩子力量

Maintain your calm 父母自己要保持冷靜

Engage 讓孩子參與這次防疫的活動

Manage their emotion 小心評估和處理孩子的情緒

Beware media 小心過度媒體暴露症候群(不要看太多新聞)

Educate 衛教孩子正確的衛生觀念,洗手流程,社會疏離的概念

Routine 讓孩子的生活規律(如運動與飲食等,培養好的生活習慣增強免疫力)



前幾天還在說如果停班停課要跟孩子如何面對。昨天臺灣已經有學生確診,因此一定要有孩子如果停課的計畫,才能把影響降到最低。不要覺得不會發生停課,因為已經在發生了,只是早晚的事。學校,老師,家長都要有措施來因應並一起合作來度過這非常時期。


教孩子社會疏離(social distancing)的觀念



在這個非常時期,採取社會疏離(social distancing)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因為它可以防止疫情擴散.但要解釋給孩子聽,可能有點困難. 可以讓他們從這影片學習.

火就是"病毒"

火柴是人

當人跟人接觸時就會傳播病毒

但如果你離開人群,你就不會幫忙傳播病毒,你也不會被感染



#Social Distancing # Pandemic

為何洗手很重要?





影片裡把浮在水中的胡椒當作是"病毒"
讓孩子先用手指觸碰水,
"病毒"沾在手指上
再讓孩子用手指沾肥皂水
再碰漂浮"病毒"的水
"病毒"全被趕走了
可以在家跟孩子試試看這個實驗
讓他們學習洗手的重要性
並有深刻的印象

2020年3月14日 星期六

治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吃出專注力

 
中時

陳志祥

「醫生,我的小孩吃了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藥物會不會傷身?會不會吃一輩子?聽說副作用會讓食慾不好、影響睡眠?」這是有此種小孩的家長的普遍問題,其實理想治療是「多模式治療」,生活飲食調控也是重要的一環。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孩子有愈來愈多的趨勢,這些小孩到底要不要用藥?這是長期被人討論的議題,最近20年來已有上百個有關ADHD藥物對照研究,結果證實藥物對症狀及認知功能與人際關係都有明顯改善。
中國醫藥大學身心介面研究中心研究員張蕙芝表示,吃藥治療約有20至30%的孩子食欲變不好、睡不著,這是可以調整劑量改善,而且這些副作用比過動症本身困擾更有幫助,就像吃高血壓藥會常跑廁所,至少控制血壓比跑廁所更重要。
其實採行多模式治療是ADHD的理想治療,包含生物、心理、社會(教育與家庭)的協助,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醫師張倍禎近期的最新研究,證實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能有效改善兒童青少年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臨床症狀。
ADHD小孩的血液裡缺乏某些營養素,張蕙芝表示,其中一項就是Omega-3、俗稱魚油,地中海飲食(Mediterranean Diet)強調攝取海鮮、魚蝦貝類與大量蔬果等,對過動症有幫助的維生素,有利大腦的穩定。台灣營養精神醫學研究學會理事長蘇冠賓表示,地中海飲食注重食物的新鮮與多樣性,具有抗氧化與抑制發炎反應。
最重要的是不要接觸糖、色素與碳酸飲料,這些都是破壞大腦穩定的東西,因此多攝取健康的飲食,小孩如果已在就醫或有早期狀況,可以不要惡化或獲得改善。
不過,張倍禎、張蕙芝強調,不要只給孩吃營養食品就好,還要鼓勵一起用餐,增加家人共同用餐的頻率,不僅觀察孩子的飲食狀況、同時也能增加父母與孩子的互動,增進彼此了解。
對抗ADHD要與醫療照護人員討論藥物的使用,加上日常生活實踐地中海飲食模式、家人一起用餐,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幫助孩子找回自信、增進他與同儕、家人的關係。

過度活躍症兒童體內缺奧米加3 補充魚油或有助改善專注力

香港估計有超過4萬名患有ADHD的兒童及青少年者,一般治療方法以藥物和行為治療為主。近日,有研究發現部分ADHD的兒童體內缺乏奧米加3,若適量補充魚油或可改善患者的專注力及警覺性。
魚油或有助部分ADHD兒童改善專注力 
綜合媒體報道,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及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有研究人員於《轉譯精神病學》(Translational Psychiatry)發表研究報告,指有92位6至18歲,患有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ADHD)的台灣兒童分成2組參予測試。一組攝取高奧米加3水平的魚油,每日補充1,200毫克的二十碳五烯酸 (EPA),另一組服食安慰劑。12周後,研究人員發現體內EPA較低的兒童攝取高水平的魚油後,專注和警覺性有所改善。
研究人員帕里安特教授(Carmine Pariante)表示,如果缺乏奧米加3的兒童以補充魚油作為刺激治療,或能減少因藥物治療而影響情緒的副作用,研究有助為患有ADHD的兒童提供個人化的治療方法。缺乏奧米加3會出現皮膚乾燥和脫皮、濕疹或眼乾,或可作為以魚油治療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的指標。
研究人員張倍禎博士則指研究結果顯示缺乏奧米加3的ADHD的兒童中,魚油與常規藥物治療一樣有效,但背後原因仍有待研究。研究顯示體內EPA正常或較高的兒童攝取高水平的魚油後,情況未見改善,或有部分甚至產生反效果,變得衝動。他提醒父母應先諮詢精神科醫生意見,以免產生負面影響。
進食深海魚 亦有助攝取奧米加3
奧米加3有助構建人體周圍和大腦內部的細胞,或有助改善兒童的大腦健康。此外,奧米加3具有抗氧化作用並減少腫脹的功用,有助維持腦細胞健康及減少功能障礙的風險。除了服食魚油外,進食深海魚亦有助攝取奧米加3。


營養學家黃薇曾接受《晴報》訪問時表示,奧米加3脂肪酸有補腦、補眼、補關節、預防中風、降低患心臟病風險等功效,建議輪流進食不同種類的深海魚,如鯖魚、三文魚、吞拿魚及沙甸魚等,以減低因為進食單一魚類增加重金屬風險。
撰文:陳樂彤

ADHD孩童躁動難專心 研究:吃「這些食物」可輔助改善

「醫生,我的小孩吃了ADHD的藥物會不會傷身?會不會吃一輩子?」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孩子到底要不要用藥,一直都是家長擔心的議題,台灣營養精神學會研究發現,若要讓ADHD得到妥善控制,最理想的方式是採「多模式治療」,從生物、心理、社會三管齊下,而日常生活的飲食調控,也扮演重要角色。


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專家張倍禎醫師近期發表的研究證實,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能有效改善兒童青少年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臨床症狀;此外,她也發現,增加ADHD孩童與家人用餐的頻率,不僅能觀察孩子的飲食狀況,也可以增加父母和孩子間的互動。

國醫藥大學身心介面研究中心研究員張蕙芝表示,約有2至3成的孩童,在服用ADHD藥物後會出現失眠、食物變差等副作用,近10年來學界觀察,發現輔以適當的營養調控,有助改善ADHD症狀,但仍須以藥物為主,飲食為輔,出現副作用的孩童,可與醫師討論調整藥物。
張蕙芝提到,Omega-3是ADHD孩童血液中缺乏的營養素之一,地中海飲食強調多食用蔬菜、堅果、辛香植物及五穀類,少用促進發炎的油脂、多攝取魚類海鮮貝類,以及補充優格、發酵類食物等對腸道健康有益的好俊,都有助於穩定大腦。
張蕙芝強調,近年的各國的營養醫學研究證實,地中海飲食型態在注意力缺損、憂鬱症、阿茲海默症等大腦精神疾病的改善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建議家長與醫療照護人員討論藥物的使用,並透過地中海飲食的日常實踐,相輔相成達到最佳的效果,幫助孩子找回自信。

▲ADHD孩童躁動難專心 研究:地中海飲食可輔助改善。(圖/記者嚴云岑攝)
▲地中海飲食採購清單。(圖/台灣營養精神學會提供)

如何跟孩子討論Social distancing社會疏離

Social distancing 【社會疏離】源自於 公元前7世紀,記載在舊約關於ㄧ位患有麻瘋的病人。
One of the earliest references to social distancing dates to the seventh century BC in the Book of Leviticus, 13:46: "And the leper in whom the plague is...he shall dwell alone; [outside] the camp shall his habitation be.
~~~
其實我覺得在這個世代social distancing是較不辛苦的事,因為我們的科技已經能在家裡提供娛樂並透過網路與他人溝通。很多人對social distancing有負面的印象,但其實生活在現代的我們早就已經在practice social distancing.我們常常只是換ㄧ個地方(咖啡廳,家裡,公司,公園,百貨公司)和ㄧ群人聚在ㄧ起但各自上網,上social media&玩game。我們人跟人之間的交談本來就變得很少,都是藉由smartphones, FB, IG, Twitter, Email,Line, What's app 來交談互動。
Social distancing要的是自己ㄧ個人在家裡上網,而不是ㄧ群人聚在ㄧ起上網。只是因為被限制了上網的地點和不能聚會所以會覺得怪怪的和也許有些害怕。
這其實是個很好的機會和自己相處&對話,聽聽自己想要告訴自己什麼,如果是跟家人ㄧ起窩在家裡更可以去完成你們好幾年前說要完成但未完成的拼圖,或ㄧ起做家事,或修補那段ㄧ直沒有機會想修補的感情。
另外在這時間點也是教孩子ㄧ些觀念的好時間,如國外因戴口罩排華的情形【其實任何的岐視每個國家都有,只是對象不同】,可以討論正義,霸凌,害怕感染等議題。也ㄧ定要和孩子們討論現在武漢肺炎是什麼,可以如何保護自己,減少他們的恐懼。並告訴他們在疫情爆發時,恐懼,害怕,孤獨,擔心都是正常的反應。並跟他們討論可以做什麼,如幫忙清點家裡需要的物品,做家事,寫日記記載自己的心情,培養好的衛生習慣如編洗手歌。更重要的是要和孩子討論如何看待萬ㄧ被隔離這件事,並不是被處罰,而是Altruism(利他)的作為。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
#KeepCalmAndCarryOn
#FightAgainstCOVID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