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1日 星期五

父母的保存期限,只有10年:別想著「孩子還小」...再貴的玩具,都比不上全家旅遊

很多父母是這樣想的:現在孩子還小,等我們什麼什麼的時候,我們再怎麼怎麼樣。3歲小嗎?8歲如何?8歲還是太小了,12歲如何?而機會常常都是在等待中失去的。

從孩子的5歲到15歲,您只有10年的機會。

 

望著孩子背著背包的小小身影,我知道,我總有一天要面對孩子離開身邊的人生。但我一點也不沮喪,因為,我已經將孩子的每一份笑容、眼淚、體貼和愛意留存起來了, 到那一天,我只要再從心裡拿出來解凍就好—— 絲絲甜蜜的回憶,就是父母度過老年時,所需的全部養分。

 

很多父母是這樣想的:孩子還小,等我們什麼什麼的時候,再怎樣怎樣。 

 

3歲小嗎?8歲如何?8歲還是太小了,12歲如何? 

而機會,常常都是在等待中失去的。 

 

從孩子的5歲到15歲,唯有這黃金的10年, 

 

您可以前一秒鐘跟他像好朋友般說話; 後一秒鐘,他卻可以帶著天使般的臉龐依偎在您的懷裡睡著。 如此美妙的特別感覺,您只有十年可以享受,一旦錯過,機會將永遠不回頭。 

 

我知道,不是每個爸媽的保存期限都是10年——放心,只會更少,不會更多。然而,父母能陪孩子多少年、到幾歲,都只是一個提醒:我們不是上一代只求溫飽的父母, 我們還要好好享受,養育下一代時,千金也買不到的美好時光。 

 

每段幸福,我都要把握

 

「我和孩子從小相依為命」,如果以連續劇的語言翻譯就是:媽媽很命苦,必須獨力扶養孩子到長大。可是,我們家有爸爸、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舅舅、舅媽……這麼多人支持著,媽媽卻還是常常有──與孩子相依為命的感覺。

 

爸爸不顧家嗎?沒有,他是個難得的好爸爸、好先生,孩子和我都非常愛他。只要是放假的日子,爸爸總是全心全意的陪伴著家人。

 

但是,媽媽還是有著與孩子相依為命的感覺。或許是中國人刻苦耐勞、犧牲奉獻的血液太濃,上班「朝九晚九」成了常態;我雖不喜歡,然而當大家都是這樣工作時,你可以打破成規嗎?即使當初我還在職場時,每天晚上的到家時間,也要七點半了。

 

工作上才剛大調動的爸爸,兩星期的旅行,他有些為難。

 

這就是媽媽嫁對人的地方,他不會一開始就直說:「最近忙得不可開交,你們去就好。」而是委婉地說:「走不開這麼久,一星期就好。」

  

不想「丟下爸爸,獨自去玩耍」的媽媽,於是想出更多方案:去美國好了,用一星期從舊金山玩到洛杉磯,然後爸爸先回去上班,我陪姊姊弟弟繼續玩迪士尼……他說好。

 

可是媽媽想到十幾年前自己對迪士尼的興奮,再想像孩子臉上會有的驚奇和笑容,那是稍縱即逝的美好時光,媽媽不想爸爸錯過人生最重要的風景啊。

猶豫之際,媽媽隨口問:「那我們這次自己去玩,你下次再去好了。」爸爸馬上說好,答案彷彿早排好隊等著了,只差問題出現而已。這時我也才突然瞭解——說工作壓力也好,說責任感重也罷,在工作與家庭中取得平衡,爸爸也是有掙扎的。

 

我只是替爸爸惋惜,這份幸福,為何只有我獨享。

 

「沒關係,我再帶你來。」每每看到什麼好風景,我總是這樣自言自語的說著。

當媽媽無法決定要去哪個國家時,現在的父母一定會跟孩子討論──其實,問了也是白問。「去英國好不好?」媽媽問。

 

「有沒有沙灘?度假一定要有沙灘。」小孩只對沙子和水有興趣。如果還可以加在一起玩,更是「好玩」的最高級。

「沒有,但是哈利波特的J•K•羅琳住那裡。」媽啊,這是什麼度假理由啊?

 

「好啊,可以看到哈利波特嗎?」媽媽乾脆不回答這樣的問題。

 

「可是飛機要飛13個小時耶。」這是我一直沒去過歐洲的原因,因為我很怕浪費珍貴的假期在飛機上。而且我一直有著錯誤的知識,以為從台灣飛到歐洲要18個小時,甚至更久。此時我才明白,我誤會歐洲了,從香港飛也差不多是台灣飛到美國加州的時間。但是結婚有了孩子之後,長程的旅行我就沒考慮過了,13個小時,還是超出我的「預算」範圍。

 

「哦,那我要去,我最喜歡坐飛機了。而且還是半夜一點的飛機,我最愛半夜坐飛機了。」什麼?媽媽辛辛苦苦籌備的假期,原來,你最興奮的是坐飛機,那我乾脆買張機票讓你繞地球三圈,這樣不是更省事?!

 

其實,孩子說的是旅行前的興奮感覺,那也是假期裡很重要的一環。有沒有聽過?要去度假的一家子,都待在家裡還沒成行呢,就已經吵翻天了,即使最後如願出發,還是很可惜啊。而我們還沒出發,心情就提早兩個禮拜開始度假了:從零食的大採購、打包行李的準備、通知親朋好友的興奮……光是那份期待和幻想的快樂,就是很棒的享受。行前的日子,連小孩都會變得特別乖巧,平常該吵的架會找的碴,全都自動消失,這樣的日子,值不值得父母好好享受呢? 

「真的可以帶孩子去自助旅行嗎?」
「我也想試試,但要是先生不放心呢?」
「我們的積蓄夠旅行嗎?」
「我的英文不夠好,也可以去嗎?」
「公婆一定會大驚小怪的,怎麼辦?」

 

各位,請再仔細想想:這到底是別人的問題,還是自己的問題?還有,這到底是別人的人生,還是自己的人生?我決定要做的事,無人能阻擋,當別人知道阻擋總是無效時,人生就是我的了。

 

或許,很多父母是這樣想的:現在孩子還小,等我們什麼什麼的時候,我們再怎麼怎麼樣。3歲小嗎?8歲如何?8歲還是太小了,12歲如何?而機會常常都是在等待中失去的。

 

小孩長大的速度有多快呢?問問孩子已經18歲的父母就知道:他們會說,孩子彷彿昨天還拿著奶瓶哭喊著媽媽呢!

 

「我們只要一有空,總是以陪伴孩子為第一優先啊。」現在的好爸媽愈來愈多了,也真的值得為他們拍拍手鼓勵鼓勵。家裡附近的小公園、大公園,每個白天和晚上,只要有機會,我幾乎都帶著姊姊和弟弟出去活動兼運動,還需要去旅行嗎?

 

我要說的是,父母每天規則地陪伴孩子過日子,和一起離開家一段時間的出門旅行,是完全不同的感受。如果要我對自己的記憶庫進行搜索,跳出來的鮮明記憶,往往就是那些旅行的日子:姊姊弟弟第一次去墾丁玩划水道、巴里島游泳池畔吃洋芋片、美國暑假親戚家海灘跳浪……平常一天過一天,對於規律的東西,人們的記憶是很難留存住什麼的。

 

去哪裡旅行呢?去哪裡根本不是重點。3年前,我們去了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裡的砂卡礑步道,它是硬從山壁間鑿出來的小小通路,另一邊就是斷崖,有些路段與河谷落差達十幾公尺,大片岩壁上的花色和紋路,是歷經了千百萬年大自然的雕刻……它有多美呢?美到值得每年去一回;然而有些路段的步道又落入溪谷,姊姊弟弟曾在裡面捉到的小蝌蚪,比什麼昂貴的玩具都更能讓他們記得一輩子。

 

如果試著回頭想想自己剛過完的一年,事情可能就更清楚了。如果我希望將自己對孩子的記憶定格,只要想著不同時期的旅行,2歲、3歲、5歲、8歲、10歲……一段段的回憶便能立刻湧上心頭,這就是父母養育子女所得到最大的回報。你也會突然驚覺:孩子,為什麼這麼快,就長大了!

 

作者簡介_汪培珽

文章出處: 今週刊

2022年10月20日 星期四

國健署調查/25%國高中生 曾認真考慮輕生

 2022/10/03 05:30

〔記者邱芷柔/台北報導〕孩子心理生病,家長未必看得出來,可能因此被忽略。衛福部國健署針對約一萬名國、高中生進行「青少年健康行為調查報告」指出,四分之一國中生、高中職生在過去十二個月內曾認真考慮自殺。專家提醒,應加強校園自殺防治制度、建立醫療資源轉介,學校及家庭都要投入更多努力。

10.4%、9.4%國高中生嘗試自殺

國健署此份二○二一年的調查採隨機抽樣、學生無記名自填問卷方式辦理,國中生樣本數共四七一○人,高中、高職、五專(一至三年級)學生樣本數則為五七四五人,共計一萬○四五五人。

報告結果顯示,廿五.三%國中生在過去十二個月內曾經認真地考慮過自殺,曾計畫自殺的比例也有十六%,曾嘗試過自殺者占十.四%。高中職生方面,也有廿五%曾經認真地考慮過自殺,並有十二.七%曾計畫自殺,曾嘗試過自殺者占九.四%。

逾一成經常感到孤寂

調查也進一步觀察國、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十.九%的國中生經常或總是感到孤單、寂寞,高中職生則有十二.二%。九.四%的國中生經常或總是因擔心某事而失眠,高中生則有十.三%。

長期負面情緒 增自我傷害風險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理事長李明濱提到,學會今年出版《自殺防治學》雜誌,當中引述國外文獻,青少年階段面臨身體、心理重大的發展,又有課業壓力,情緒波動大而使得與父母衝突增加,還有人際關係、霸凌問題及網路成癮等,都更容易導致孤寂感及負面情緒。

李明濱說,常見青少年心理問題如憂鬱症、焦慮症、物質濫用、自我傷害、自殺意念等,若未能及時發現、儘早轉介,長時間負面情緒及精神疾病困擾,就會導致自殺風險升高。

學校及家庭都要投入更多努力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吳佳儀表示,當憂鬱情緒到達某種程度,感到明顯無助與絕望時,最容易有「輕生」念頭。校園心理健康促進不能只是孤軍奮戰,從學生、教師到家長都是重要的一員,建議可提升自我覺察、去除污名化、情緒管理等相關識能,並加強校園自殺防治制度建立及醫療資源轉介。

與亞斯伯格症孩子建立關係

與亞斯伯格症孩子建立關係,是一項極細膩的藝術。有時,一句話說錯,一個動作不對,就很容易關係決裂。再加上亞斯兒很容易陷入關係的絕對二分,非黑即白,讓爸媽與老師在陪伴亞斯兒,如履薄冰,不知該如何是好。 以下和你分享10件事,讓亞斯兒死心踏地愛上你,彼此維持好關係。 (1)投其所好,從興趣切入,建立關係。 興趣總是讓人欣喜,特別是,當我們對眼前孩子還不了解,這時最安全的方式,就是從孩子所喜好的事物進行切入。老師可事先詢問家長,關於孩子的興趣,再進行切入。 (2)對話以「我們」取代「你」,讓彼此產生生命共同體,取代命令的方式。 例如「你把桌面收一收。」,改成「我們一起把桌面整理乾淨。」 (3)給選項,二選一,三選一,做決定。依然有維持你的堅持,同時讓他感到受尊重。 例如「你現在可以從單元一或單元二,選一篇文章來朗讀。」 (4)說話溫和不刺激,不疾不徐,就像與初戀男女朋友說話的口吻。 亞斯兒在解讀社會情緒能力上,相對薄弱,當我們講話語氣太重,孩子很容易誤解意思,認為我們不友善,在指責他。當我們講話速度太快,孩子一下子無法理解,很容易感到焦慮。 (5)多對他擁有的能力與表現,給予具體正向的回饋,展現出你想瞭解他的動機。 亞斯兒對於被肯定這件事,依然是很愛的。被肯定,誰不愛? (6)說他聽的懂的話,以他的思考模式對話,頻道調到同頻。 與亞斯兒說話內容,不要太過於抽象或迂迴,過程中,可以觀察孩子的反應,適時停頓,以確定孩子是否吸收理解(請特別留意他的表情是否出現疑惑。) (7)結構有條理。讓他可以預期你的互動或上課方式。結構使人安心。 對於亞斯兒來說,能夠掌握的事情越多,這時內心就會較為踏實,焦慮感會明顯降低。 (8)如許下承諾,請說到做到。這比婚約誓言好做一些。 說到做到,讓孩子感受到你對於他的重視,我們也在示範一種對承諾的約定。 (9)微笑,說「謝謝」。「謝謝」的作用會大於「請」和「對不起」。 「請」,語氣如果說不好,會讓孩子覺得被要求。「對不起」,說多了,容易讓孩子將注意力轉移到你做錯事情的地方。 (10)無論是否在防疫期間,請維持適當社交距離,除非他主動靠近你。 亞斯兒對於身體觸覺相當敏感,對於身體距離的拿捏也容易無所適從。保持適當距離,會讓他較為安心些。—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2022年10月4日 星期二

活力身心工作坊

 放下平日的包袱重擔,一起享受森林帶給我們的療癒,好好地沉浸在大自然裡吧!


【森林療癒 x 活力身心一日工作坊】

*時間:111/10/31(一)

*地點:溪頭自然教育園區

*主辦單位:台灣營養精神醫學研究學會 (TSNPR)

*協辦單位: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身心介面研究中心

*活動資訊與報名連結:shorturl.at/inqt1


(花)身心介面國際研討會會後一日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