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9日 星期三

新冠肺炎COVID-19當前,日常生活中我們能做哪些預防? Food safety, nutrition, and wellness during COVID-19



新冠肺炎COVID-19當前,日常生活中我們能做到哪些預防?哈佛公衛學院的營養專刊建議民眾:選擇健康的飲食型態、維持運動習慣、良好管理壓力、足夠的睡眠休息都是維持強健的免疫系統重要的一環。面對不穩定的現況,文章中也提供些策略和方法讓我們在生活中有所應對和安心。



雖然現在尚未有發表文獻證實人類會藉由接觸食物面或食物包裝感染COVID-19,但該病毒確實能存在於物品表面數天時間,我們能做好一些基本的食安管理來預防病原,美國食藥署(FDA)建議落實食品安全四步驟能有效降低風險:

(Clean) 確實清潔手部、器具和食物;

(Separate) 生熟食分開,避免交叉感染;

(Cook) 完全加熱食物(加熱溫度超過70℃)以徹底殺滅病原菌;

(Chill) 以冷藏冷凍庫保鮮食物(避免讓食物長時間存放於危險溫度帶4-60℃,易造成細菌大量滋生)。



如何安全地採購和製備食物將傳染風險降至最低?

1. 超市或賣場採購時:

減少觸摸公共購物車和購物籃,可經消毒後再使用或自備購物袋,因冠狀病毒能留存於金屬或塑膠表面長達三天,如握把、門把、電梯按鈕等皆為高風險性接觸。於商店內和店員及其他顧客保持社交距離(室內1.5 公尺),減少於尖峰時段人潮壅擠時前往購物,結帳使用手機支付,減少錢幣、卡片的多重接觸,須特別注意潛在次級感染源如條碼機、輸送帶、觸控螢幕等,返家後務必確實以清水和肥皂洗手至少二十秒。



2. 外帶食物或外送:

選擇蔬果均衡的飲食是維持健康免疫的重要方式,雖然COVID-19並不會以食物本身傳染,但近距離接觸食物的工作者(廚師、餐飲人員)是增加風險的來源;現今美食外送盛行,亦可請外送員採用無接觸方式將食物置於家門口,由於病毒能存活於紙盒紙箱表面長達24小時,故建議用餐前將食物外包裝完全拆除移至乾淨盤中,且飯前確實用肥皂洗手



3. 餐點準備、烹調和進食時:

目前全球並無糧食短缺的問題,無須驚慌屯糧,但我們能準備一些冷凍食品(或者將前處理過的生鮮食物蔬果肉品密封完整冷凍保存)及罐頭,長時間居家隔離時可利用空閒嘗試一些新食譜和料理冷凍食材的食譜並兼顧營養素不流失;長時間待在家也容易因焦慮和無聊而情緒化進食,導致額外大量熱量攝取造成肥胖;和家人用餐增進社交,也邀請家人及孩童一同進廚房增加居家烹飪的樂趣,可減少外出用餐的風險。



4. 維持運動習慣:

鼓勵到戶外健走、慢跑、運動(記得保持室外1公尺社交距離),呼吸新鮮空氣及進行中度有氧運動可幫助減壓、增強活力、降低血壓以及促進食慾。亦可學習一些適合於室內有限空間下的運動方式,如瑜珈、伸展、皮拉提斯、高強度間歇運動(HITT)、自由搏擊等。



5. 充足休息及睡眠:

我們能練習正念呼吸、維持規律的生理時間,確保達到深層且充分休息的睡眠時間。



 

<參考資料>






撰稿者:盧雨辰

審稿者:張蕙芝
台灣營養精神醫學研究學會

立足台灣,放眼世界:台灣研究團隊帶領世界走在營養精神醫學的最前端



台灣營養精神醫學研究學會蘇冠賓理事長及張倍禎理事擔任 《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期刊特刊主編,集結全球專家發表營養精神醫學的重要研究



營養精神醫學近年來蓬勃發展,新思惟逐漸成為精神醫學的主流。台灣營養精神醫學研究學會理事長蘇冠賓教授和理事張倍禎醫師受邀擔任國際期刊《大腦,行為和免疫》(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 BBI) 的客座主編編輯,號召全球營養精神醫學專家,並集結收錄15篇重要研究論文,在最新一期特刊「營養、免疫與精神醫學」(Nutrition and Immunity in Mental Health)中發表。



BBI於1987年創刊,是由Elsevier出版的同行評審的科學期刊,涵蓋了神經系統,心理學和免疫系統之間關係的研究,它是《精神神經免疫學研究協會(PNIRS)》的官方刊物,也是這個領域最有代表性的期刊。



本期特刊目的為整合目前全球最新關於營養在精神醫學與免疫的研究:探討多元飲食內容與營養補充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 (omega-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褪黑激素刺激劑 (melatonergic agonist)、腺苷甲硫胺酸 (S-Adenosyl Methionine)、大麻二酚(Cannabidiol)、卡痛 (Kratom)在不同的精神疾病,如憂鬱症、雙極性情感疾患、思覺失調症、酒精引起的失智症和厭食症等,所扮演的角色,並探討其免疫機轉。此外也特別強調雌激素 (estradiol) 和母乳成份在產期前後的憂鬱症與孩子的神經發展相關性。本特刊亦著重在腸腦軸 (gut-brain axis) 議題,利用腸道菌和精神健康及疼痛的相關研究,進一步佐證腸腦軸可能是由神經、內分泌和免疫這三個系統作主要調控。



蘇冠賓教授表示,由於精神疾病的成因很多,單一療法的治療效果有限,若能合併營養療法,可以大大改善病患的治療成果,所以希望可以藉由這次「營養、免疫與精神醫學」 特刊,讓更多人重視整合性的醫療,包括生活中很重要的飲食調整和營養處方,也讓世界看見臺灣和國際合作在營養精神醫學的研究發展和未來趨勢。


2020年4月12日 星期日

台灣學者帶領世界走在營養精神醫學的前端 負責主編《大腦,行為和免疫》特刊 原文網址: 台灣學者帶領世界走在營養精神醫學的前端 負責主編《大腦,行為和免疫》特刊


營養精神醫學近年來蓬勃發展,成為精神醫學的主流,台灣營養精神醫學研究學會理事長蘇冠賓教授和理事張倍禎醫師,去年受邀擔任國際期刊《大腦,行為和免疫 》的客座編輯,號召全球營養精神醫學專家發表論文,並集結收錄15篇重要研究論文,在最新一期特刊「營養在免疫與精神醫學」中發表最新研究。
《大腦,行為和免疫》是由Elsevier出版的同行評審的科學期刊,於1987年建立,涵蓋了神經系統,心理學和免疫系統之間關係的研究。它是《精神神經免疫學研究協會(PNIRS)》的官方期刊,也是這個領域最有代表性的期刊。


憂鬱症的「單胺氧化酶理論 (monoamine hypothesis)」理論對於病因的了解和新治療的研發已經走到盡頭。目前已有更多的研究支持「免疫調節 (inflammatory regulation)」在精神疾病機轉所扮演的角色。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張倍禎醫師在兒童過動症、心血管疾病或炎症合併憂鬱症的研究成果也証實,免疫調節在憂鬱症病因的重要性。

這期的『NIMH』特刊的目的就是整合目前世界上最新關於營養在精神醫學與免疫的研究;這次探討多種的飲食內容與營養補充(藍莓、omega-3不飽和脂肪酸(俗稱魚油, omega-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褪黑素激動劑 (melatonergic agonist)、腺苷甲硫胺酸 (SAMe, S-Adenosyl Methionine)、大麻二酚(Cannabidiol,CBD)、卡痛 ( Kratom) 在不同的精神疾病,如憂鬱症、雙極性情感疾病、思覺失調症、酒精引起的失智症和厭食症等,所扮演的角色,並探討其免疫的機轉。另外這個特刊也特別強調雌激素 (estradiol)和母乳的成份在產期前後的憂鬱症與孩子的神經發展的相關性。『NIMH』特刊也著重在最近很熱門的腸腦軸 (gut-brain axis)的相關研究,並利用腸道菌和精神健康和疼痛的相關研究,來進一步佐證腸腦軸(gut-brain axis)可能是大腦、行為和免疫這三個系統的主要調控者。

安南醫院副院長蘇冠賓教授表示,由於精神疾病的成因很多,單一療法的治療效果有限,若能合併營養療法,可以大大改善病患的治療成果,所以希望可以藉由這次『NIMH』特刊,讓更多人更重視整合性的醫療包括生活中很重要的飲食調整和營養處方。

在這次的新冠病毒威脅下,讓全球看到了台灣的醫療團隊所展現出來的優異防疫策略。而在營養精神醫學的領域,台灣其實已默默耕耘多年也領先許多已開發國家並擁有堅強的研究實力,更希望可以藉由這次的『NIMH』特刊讓世界看見台灣和各國在營養精神醫學的研究發展和未來趨勢。

2020年4月2日 星期四

“REMEMBER”: 記得如何與您的孩子一起面對新冠肺炎大流行!


Hesham Hamoda, MD, MPH
Staff Psychiatrist, Boston Children’s Hospital
Assistant Professor, Harvard Medical School
Translated by Jane Pei-Che Chang MD, PhD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ist,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Hospital, Taiwan
(譯者: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張倍禎)

世界衛生組織(WHO)目前統計新冠肺炎(COVID-19)已侵襲超過135個國家(可能會影響更多國家),並影響著世界幾百萬孩童的生活。
您會不會覺得被淹沒在新冠肺炎的新聞中?你並不孤單!
以下這個口訣 “REMEMBER”將提供給家長們一些簡單的方式來一起陪伴孩子們度過這段非常時期


1.     Reassure 安撫孩子的情緒,讓孩子安心。讓孩子知道無論如何您都會在,並且會保護他們。也可以讓他們知道目前孩子這族群感染新冠肺炎的症狀都相對其他年齡族群輕微。
2.     Empower 給孩子力量。讓孩子有力量去關心別人和為他人著想。可以鼓勵他們寫感謝信給在前線捍衛大家健康的醫護人員(可以之後再送達),可以打電話或用視訊關心家裡或住在同個社區的長輩。
3.     Maintain your calm 保持自己冷靜。在照顧您的孩子前要先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和心情。孩子通常會模仿您的作為而不是您給的命令。要好好照顧自己才能照顧好您的孩子。
4.     Engage 讓孩子參與。可以藉由在家自主健康管理時增進親子關係。幫他們規劃活動,並一起玩桌遊,看電影,一起準備三餐或有舉辦一個家庭舞會派對。

5.     Manage their emotions 處理孩子的情緒。讓孩子有機會問問題,討論他們對於這次大流行的心情和這次的疫情如何影響他們。有時,家長們不需要有答案,只要陪伴和傾聽就可以了。也可以趁機帶孩子們一起做放鬆練習和正念練習。
6.     Beware media 避免媒體的過度暴露。讓孩子過度暴露在新冠肺炎的新聞中會讓孩子感到焦慮不安,而且並不一定能接收到最準確的消息。
7.     Educate them 衛教孩子。這是一個幫孩子進行衛教的好時機,可以教導他們洗手的重要性和咳嗽時要用內手肘嗚住口。並可以跟他們討論科學家研發疫苗多麼厲害,醫護人員照顧生病的人多麼的辛苦,還有清潔人員的工作在維護我們大家的健康上是多麼的重要。
8.     Routine 讓孩子生活規律。盡量讓孩子保持像一般在上學時的生活作息,如用餐、睡前故事時間、家庭電影夜等。也不要忘記規律運動和補充水分。如果您有後院或陽台也可以到戶外呼吸新鮮空氣。


References and additional resour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