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2日 星期一

長新冠對兒童青少年的身心影響

作者:  林口長庚醫院 兒童心智科 郭政佑醫師 2022/5/20


隨著台灣的新冠肺炎疫情從清零走向共存,幾乎每個人都會面臨到病毒的威脅,周遭也越來越多家人朋友或自己成為確診的案例。許多家長不免開始擔心,如果孩子染疫了,在急性期症狀過後要注意什麼?會不會像成人一樣出現後遺症呢?以下整理目前國外相關的研究供各位家長參考。


#當孩子感染新冠肺炎🤢

相較於成人,兒童青少年感染新冠肺炎的症狀較為輕微、死亡率也較低,但是因為目前流行的Omicron變異株傳染力較強,可能造成整體住院人數上升進而衝擊對醫療照護。有少數(約萬分之三)的兒童患者可能在感染新冠肺炎後的二至六周出現”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MIS-C)[1],會引起身體不同部位的發炎反應,當有孩子有持續發燒、皮膚或眼睛黏膜異常、腸胃不適、嗜睡、無力等症狀時需特別小心。


#新冠長期症狀LongCOVID的生理表現💪

根據英國NICE(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機構的定義,感染COVID-19後若症狀持續超過四周以上可稱作是新冠長期症狀(Long COVID)。至於Long COVID發生的機率,不同研究之間因為研究方法的差異結果並不一致,從4%到66%不等。以英國官方統計資料來看,約3.3%的幼稚園兒童和小學生、以及4.6%的青少年,在感染後症狀會持續四到八周[2]。2021年11月的一篇統合分析顯示,感染12周後的未成年當中比起沒感染過的人,會有下列比例的患者出現:嗅覺喪失(8%)、頭痛(5%)、認知困難(3%)、喉嚨痛(2%)、眼睛痛(2%)[3]。近期一篇丹麥的上萬人調查則發現,感染4周後的學齡兒童和青少年比起沒感染過的人,會有下列比例的患者出現:嗅覺喪失(12%)、味覺喪失(9%)、疲憊(6%)[4]。綜合上述,兒童青少年Long COVID機率與症狀目前尚無定論,但應比成人來得低且輕微。


#新冠長期症狀LongCOVID的心理影響❤️

目前只有少數研究提及確診後對心理或精神的影響,其中一篇提到感染四周後家長觀察有下列比例的孩子出現:不專心(60.6%)、易怒(51.4%)、記憶困難(45.9%),以及睡眠(56.3%)和食慾(49.6%)改變[5]。然而從不同的Long COVID研究都可看出下列現象:沒有感染的兒童青少年也出現了一定比例的各種不適。這代表著疫情期間影響孩子的不只是病毒本身,家庭的氣氛、家人的染疫或過世、學校關閉、社交隔離等,都影響著孩子的心理狀態,並且跟生理表現有相互作用。2021年8月的一篇統合分析顯示,疫情期間的兒童青少年每四個就有一個憂鬱症狀加劇,每五個就有一個焦慮症狀加劇,幾乎是疫情前兩倍高[6]。美國的分析發現這段期間因為飲食疾患和妥瑞氏症等至精神科急診求助的個案數量更是明顯上升(其中以青少女為多)[7],這可能與戶外活動減少、生活節奏被打亂、線上活動增加如社群軟體的使用等有關。


#疫情後的身心照顧🤗

疫情所帶來的身心的挑戰,不只考驗孩子也考驗著家長,同時也是個彼此陪伴成長的機會。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也不要忘記及時尋求專業機構和人員的協助,或者是相關線上諮詢(如1925安心專線),一起等待疫情撥雲見日的時刻。


🔗[1] Payne, A.B., et al., Incidence of 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 Among US Persons Infected With SARS-CoV-2. JAMA Netw Open, 2021. 4(6): p. e2116420.

🔗[2]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Technical Article: Updated Estimates of the Prevalence of Post-Acute Symptoms among People with Coronavirus (COVID-19) in the UK: 26 April 2020 to 1 August 2021.

🔗[3]Behnood, S.A., et al., Persistent symptoms following SARS-CoV-2 infection amongst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A meta-analysis of controlled and uncontrolled studies. J Infect, 2022. 84(2): p. 158-170.

🔗[4]Borch, L., et al., Long COVID symptoms and duration in SARS-CoV-2 positive children - a nationwide cohort study. Eur J Pediatr, 2022. 181(4): p. 1597-1607.

🔗[5]Buonsenso, D., et al.,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ctivity levels and mental health problems in children with long coronavirus disease: a survey of 510 children. Future Microbiol, 2022. 17: p. 577-588.

🔗[6]Racine, N., et al., Global Prevalence of Depressive and Anxiety Symptom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During COVID-19: A Meta-analysis. JAMA Pediatr, 2021. 175(11): p. 1142-1150.

🔗[7]Radhakrishnan, L., et al., Pediatric Emergency Department Visits Associated with Mental Health Conditions Before and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 United States, January 2019-January 2022. 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 2022. 71(8): p. 319-324.

遊戲的重要性

 作者: 土城長庚醫院 兒童心智科 李宇彤醫師


現代父母非常重視孩子從學齡前,甚至是嬰幼兒時期的學習,希望孩子們未來都能因此有好的能力和成就。在我們使用教育性的影片,或是練習寫國字算數學的同時,不能忽視的是,當我們與孩子一起『遊戲』時,也能帶給孩子的發展與學習,甚至比想像中還要多喔。


🏏遊戲的定義和好處

遊戲本身包含:孩子發自內心想要的、且過程主動參與、最後得到一個快樂的探索結果。有學者認為,遊戲中所能學到的,更是現今21世紀所需要的技能,像是問題解決能力、合作關係、創意思考、還有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執行功能包含了認知彈性度、衝動控制能力、以及工作記憶,是孩子可以藉由遊戲學習到的一個核心技能。因此,遊戲對孩子來說不只是『好玩』,更是一種學習成長,和冒險接受挑戰的過程。


🏷️遊戲的種類

那麼遊戲又是如何促進孩子的發展與學習呢?具體來說可以分成四種:

🐬物品遊戲(Object play): 寶寶把玩具放入嘴巴,或是孩子用手把玩各種身旁拿得到的東西,都是他們認識物品特性的方式。更進一步,孩子可以藉由學習到的物品象徵成不同的事物,以此增加思考的抽象和彈性。

🤼運動或是打鬧遊戲(Physical, Tough-and-tumble play): 不只是促進孩子的肢體協調,更讓他們在相對安全的環境中,學習勇於冒險的精神,並練習輸贏,例如騎馬打仗;活動性的遊戲也能減少孩子肥胖和憂鬱的機會。

⛱️戶外活動(Outdoor play): 在自然環境中,讓孩子能整合不同的感官刺激。

🛒社交與假扮遊戲(Social and Pretended play): 像是躲貓貓這樣的遊戲,不僅可以讓孩子學習『遵守規則』,也訓練他們使用較複雜的語言來和其他孩子溝通。假扮遊戲則是藉由象徵思考,像是扮家家酒,來預演大人的世界;也能訓練孩子有創意的推理,以及多重任務的執行。


🧠遊戲對大腦的影響

在小鼠的動物實驗中發現,生長環境中有許多遊戲機會的小鼠,其腦部皮質變得比沒有玩遊戲的小鼠還要厚,神經樹突的長度較長且複雜性較高。也有研究發現,遊戲時間較長的老鼠,可以刺激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的生成。另外也有嬰兒研究指出,遊戲可以降低壓力賀爾蒙皮質醇(cortisol),因而減少嬰兒因壓力形成的負面影響,並提升孩子的復元力(resilience)。


👫遊戲對大人的好處

從孩子的觀點看世界,讓我們能跟孩子更無礙的溝通,在遊戲中發現孩子的長處和個別化特質。在遊戲的良性互動下,也能減少親子間的緊張關係。


🚧現代社會的困境

然而在現代生活中,核心家庭的演變、家長的工作型態、以及電子玩具的盛行,常常讓螢幕成為孩子的玩具和遊戲的媒介。螢幕的內容只能讓孩子被度的接收別人的想法,無法有自發的創造性遊戲;另外電子玩具也會減少孩子和照顧者實際的互動時間。美國費城的一個研究發現,當家長和孩子一起去超級市場時,只要賣場多放一個可以和孩子互動的問句標示(例如“牛奶是從哪裡來的呢”),藉由問句引發的互動,孩子的語言發展有了顯著的提升。因此我們可以知道,任何生活上的小事,或是任何時刻,都能創造和孩子遊戲的時間,幫助他們學習。


🥼歡迎與您孩子的醫師討論

哈佛大學的兒童發展中心網站中,為各種年齡層的孩童,提供許多種類的遊戲,並詳述這些遊戲如何幫助孩子的發展和學習。🔗網址:https://reurl.cc/pMMN4r


🔔總結

遊戲和學習並不是分開無法共存的。嬰幼兒或是學齡前的孩子可以在照顧者適當的帶領下,藉由每天的日常生活,藉由遊戲互動,讓孩子在快樂且自由的情境下,習得重要的發展技能。


#遊戲的力量


References

📌Yogman, M., Garner, A., Hutchinson, J., Hirsh-Pasek, K., Golinkoff, R. M., COMMITTEE ON PSYCHOSOCIAL ASPECTS OF CHILD AND FAMILY HEALTH, & COUNCIL ON COMMUNICATIONS AND MEDIA (2018). The Power of Play: A Pediatric Role in Enhancing Development in Young Children. Pediatrics, 142(3), e20182058. https://doi.org/10.1542/peds.2018-2058

📌Ridge, K.E., Weisberg, D.S., Ilgaz, H., Hirsh-Pasek, K.A. and Golinkoff, R.M. (2015), Supermarket Speak: Increasing Talk Among Low-Socioeconomic Status Families. Mind, Brain, and Education, 9: 127-135. https://doi.org/10.1111/mbe.12081

ADHD &癲癇

作者: 林口長庚醫院 兒童心智科 王樂詠醫師

ADHD(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常見的兒童神經發展疾患,容易出現專注力不足、衝動控制不佳和過動等症狀。癲癇則是腦部神經不正常放電的現象,對發展中兒童的注意力、反應速度、工作記憶等執行功能有顯著且深遠的影響。
臨床上,這兩種疾病常互有關聯,ADHD更是罹患癲癇的孩童最常見的共病症之一。然而,因為這兩種疾病部分症狀表現類似,鑑別不易,讓許多個案錯過正確的診斷及妥善治療的時機。

👶🏻癲癇孩童ADHD的特色及增加ADHD罹患風險的因素
一般來說,ADHD個案中男性多於女性。然而,共病癲癇的ADHD孩童,其男女性別比例幾乎相等。此外,共病癲癇的ADHD個案,其表現以注意力不集中為主(過動衝動較少),與一般單純ADHD個案中常見的混合型(注意力不足伴隨過動)不同。
對於癲癇個案而言,某些特定因素被認為會增加後續ADHD發生的機率,包括:胚胎時期接觸到抗癲癇藥物(例如Valproate acid)、同時合併智力或發展遲緩、早發/控制不佳/頻繁發作的癲癇、特定型態的癲癇(例如顳葉癲癇 temporal lobe epilepsy)、ADHD家族史等。所以,在學齡前時期的癲癇個案,如果出現上述的因素,就要高度留意將來是否出現ADHD的相關症狀。

📋該如何評估癲癇兒童的注意力不集中
癲癇兒童中,出現ADHD的機率較一般孩童多了2.5倍;而ADHD孩童,則比一般人多了4倍機率罹患癲癇。因此我們建議,罹患癲癇的孩童,在6歲之後應該要每年定期評估其注意力、衝動控制等表現,特別是在抗癲癇藥物有所調整之後。
面對這類共病的個案,SDQ(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長處與困難量表)被認為是較適合當作初步掃描ADHD症狀的量表。但因為其敏感度較低,容易有過度診斷的風險,因此必須搭配後續仔細的會談以及客觀的評估,才能提供正確的診斷和治療方向,幫助更多需要協助的個案。

💬面對癲癇個案的「不專心」,我們還要注意哪些問題
首先,癲癇本身也會對注意力造成影響。一些特定的癲癇,例如失神性癲癇(absence seizure)會有類似不專心的表現。除了透過腦波診斷有無癲癇外,也可以透過nonepileptic staring的特色幫助臨床鑑別:單純注意力不足的表現比較是「不會中斷進行中/有興趣的事務」、「較常被醫師/老師留意到」、「可透過叫名/觸碰拉回個案的注意力」;反之癲癇造成的分神表現是「會造成進行中的活動中斷」、「家長也容易察覺」、「無法透過外界刺激喚回個案注意力」。此外,癲癇用藥本身也有可能惡化個案專注力及過動行為,特別是在多重用藥,或是使用phenobarbital, valproic acid, topiramate等藥物。另外,癲癇個案也有較高機率共病憂鬱以及焦慮等疾病,或是出現睡眠困擾,這些都會一定程度的影響個案的專注力、行為問題及學業表現。簡單來說,癲癇個案如果出現不專心的症狀,未必就是共病ADHD,還需要專家進一步的釐清與確認。

💊治療及後續追蹤
ADHD及癲癇兩者共病下,孩子的學習發展會受到更嚴重的影響,因此兩種疾病的追蹤治療都同樣重要。ADHD部分,症狀較輕微時,可以安排心理治療或是行為治療;如果症狀嚴重到影響生活功能(學習、自尊、人際關係等),藥物被認為具有顯著的治療效果。儘管有些研究指出藥物在初次使用前期有增加癲癇的風險,但透過密切觀察及規律的癲癇控制,藥物仍然是相對安全的選擇。另一方面,控制癲癇,減少異常放電,也能減緩認知及執行功能退化。對行為或注意力問題副作用較少的gabapentin, vigabatrin等藥物,則被認為對此類個案有較好的幫助。然而,臨床上每位個案的變化差異大,如何選擇最好的治療方針,仍建議與醫療專家仔細討論為宜。
臨床上,三分之二的ADHD個案在成年後仍然持續有注意力以及衝動症狀。這類個案有更高的機率出現情緒疾患或物質濫用成癮,進一步影響其功能,甚至導致癲癇控制不良惡化。因此,個案成年後的症狀表現,藥物造成的利弊影響,仍然值得醫療團隊後續持續留意與追蹤。

[Reference]
📌Auvin S, et al.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screening,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DHD in children with epilepsy. Epilepsia. 2018;59(10):1867-1880.
📌Matricardi S, et al. What are the challenges with the pharmacological management of epilepsy in patients with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Expert Opin Pharmacother. 2020 May;21(7):737-739. 
📌Man KKC,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methylphenidate treatment and risk of seizure: a population-based, self-controlled case-series study. Lancet Child Adolesc Health 2020; 4: 435–43.

#癲癇VS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不可不知的醫學新知

從書中學習如何談"性"

 作者:呂嘉惠

《心理師!救救我的色鬼老爸》

《歡迎來到性諮商室:三位少男和他們的心理師》

《愛與放手》

~~~

我們從小會教孩子不要闖馬路,要看紅綠燈

進行交通安全教育

避免交通事故

但我們從小跟孩子談性了嗎?

教導他們要保護自己

避免受傷

性安全教育與交通事故安全教育一樣重要!


家長與青少年如何談性

 ╲   #癒所創傷復原中心   #社區倡議講座╱ 


◉ 主題:家長如何與青少年談性

◉ 時間:111年9月18日(日) 上午10點-12點

◉ 報名表單:https://reurl.cc/4parQV

開放報名至09/14(三)中午12:00止!


很多青春期家長想要關心孩子,與孩子談性卻不知道該怎麼辦?


聽完這場講座你可以學習到:

① 青春期性賀爾蒙影響

② 第二性徵展現,如何與孩子討論性生理的變化?

③ 開始對愛情有憧憬,想要談戀愛,該如何陪伴孩子經驗愛情?

④ 撞見孩子看A片,該怎麼跟孩子討論?


▌指導單位: 衛生福利部 保護服務司

▌主辦單位: 社團法人花蓮縣兒童暨家庭關懷協會 / 癒所創傷復原中心

▌經費來源: 社會安全網

#講座 #倡議講座 #課程資訊 #課程內容 #性創傷

2022年8月8日 星期一

婚姻中的愛情去哪了?從溝通談婚姻經營

 那些伴侶故事的心聲(一):回過頭來,我們需要重新認識對方。

某次的伴侶團體中,一對屆齡退休的伴侶看起來十分斯文,講話也是十分有禮、溫柔,上課中也是勤奮地抄著筆記,努力地完成許多練習,其他的成員都很好奇兩個人為什麼會想來伴侶溝通的團體課程。最後的分享中,太太說道,經過大半輩子子努力,當孩子離家才發現,彼此都對對方感到陌生跟不適應,兩人想要透過學習來幫助彼此,重新建立與修復關係。

那些伴侶故事的心聲(二):我在關係裡孤獨。

    會談室中,妻子坐在沙發上紅著眼睛。「結婚前,因為相信他可以體貼跟保護自己,才克服了原生家庭父母每天吵架留給自己的傷痛,鼓起勇氣進入婚姻」,「但現在每天回來,他不是忙著工作,就是跟他家人再一起聊天」。妻子感嘆自己在婚姻中,好像又看見了自己父母每次吵架完的冷淡。對於自己的選擇感到困惑跟後悔,但是對於前景感到無力。「沒想到結了婚,我變得更孤單」,她在沙發上啜泣著。

這些故事的心聲其實發生在你我身邊,在婚姻關係中有好多需要去了解與學習的事,婚姻造成的壓力也影響了我們的身心健康。愛,究竟是怎麼在婚姻中流逝呢?我們是可以用專業與科學的方式,更有效的經營及修復。

 

用科學、專業有效協助伴侶與婚姻

2015年,筆者在美國西雅圖完成Gottman取向伴侶治療師(GMCT)的訓練,目前為全台灣第一位通過培訓且登錄於治療師網絡的伴侶治療師。也讓我學會判斷為何有些伴侶會分手離婚,為何有些伴侶能攜手偕老。對於愛的消退,「情緒銀行」是個需要了解的概念。

在伴侶關係中,每對伴侶都有個專屬於自己的「情緒銀行」,這是影響伴侶關係重要的關鍵元素。如果伴侶的「情緒銀行」是富有的,那聊心事時會越聊越開心與深入,有壓力的時候會立刻想跟對方說 ; 此外,即使因為立場不同而吵架時,會能比較有效率的溝通與討論 ; 吵架完後也能較快地修復關係。反之,「情緒銀行」貧乏時,兩人在平時即使談心,也會越聊越想離開對方,甚至會出現「講也沒用」這樣的想法。衝突時,即使是小事情,都會讓兩人進入情緒壓力氾濫(Flooding,全身緊繃、情緒快爆發,脈搏衝到100次/分鐘以上)的狀態,非常痛苦不舒服。這些會讓伴侶在關係修復上非常地困難。這種情緒銀行貧乏的狀況,會讓伴侶有「愛消退」的感受。

什麼讓「情緒銀行」貧乏呢?是不好的「回應」!想像溝通就像是丟球遊戲,如果每次丟接球時,對方都能好好接住,兩人會有安心、信任的感受,互動會越來越好。但如果有人丟得太大力,甚或不斷漏接球。這個遊戲就變得無趣,甚至想停止繼續互動。接住球,在關係裡中代表了「接納型的回應」,會在「情緒銀行」中存錢。漏接、打到對方,就是不理會、批評與攻擊,會在「情緒銀行」中不斷提錢出來。我們的愛,會在好回應累積中,逐步升溫、豐厚 ; 反之,愛會逐漸在關係中冷卻,彼此在關係中感到疏離與孤獨。

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婚姻的經營是需要學習的,因此筆者給大家一些生活中可行的建議:1.減少批評對方:當指出問題,也評價對方的人格時,會從「情緒銀行」提錢出來。2.建立接納回應:當對方說話時,我們一個點頭、微笑,或是專注的說話,都是接納型的回應。3.給予對方六秒的親吻:這是幫助伴侶增加友誼跟親密的好方法,讓彼此專注在對方,讓愛回溫。最後,如在溝通上困難,仍需要尋求專家協助,才會有效幫助關係的經營與修復。

 -

作者:邱惠振諮商心理師/中華民國心創復原與關係治療協會理事

文章出處:臺中市政府衛生局

如何「三要二不」的預防在家學習的「壓力性飲食」和兒童青少年肥胖

 “小明,要多吃一點才會長高喔

“孩子喜歡吃就給他吃,他還在成長”

  大家過去的觀念都是「能吃就是福」,但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20年的調查顯示,台灣12歲以下肥胖及過重的兒童比例目前已居亞洲之冠,為31.3%,也就是說三個孩子裡面就有一個體重過重。而且有一半以上肥胖的兒童到成年時期仍然屬於肥胖的狀態。肥胖兒童的身體相當於處在一個慢性發炎的狀態,因此也是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其他慢性疾病的危險因子。肥胖與憂鬱症和焦慮症也息息相關,國外研究顯示約有一至四成肥胖的兒童同時共病憂鬱症或焦慮症狀。而肥胖也可能會導致孩子自信心低落、人際關係不好,甚至被嘲笑或霸凌,因而加重孩子憂鬱和焦慮的狀態。

  目前因為因應全球疫情緊張而設立種種防疫政策,因此學校全部採取線上教學或學習型態,讓孩子可以活動的空間更少了,與其他同學互動的機會也更少了。這時孩子往往為了打發時間,隨時可及的手遊與零食變成了孩子的好朋友。因此防疫在家的這段時間不僅讓孩子的生活型態都亂了步調,體重節節上升,甚至也越來越容易宅在自己的房間裡。平心試想,我們會發現當我們處在高壓或無聊的狀態下,常常會不自覺的尋找高熱量,高油脂、高糖的食物慰藉自己、犒賞自己,而孩子同樣也不例外。雖然當下將這些食物吃下肚時會有滿足感,但往往一下子心中又會感到很愧疚吃了那麼多不健康的食物而感到不開心。而且長期攝取這些食物也會對身體造成負面的負擔,如慢性發炎、高膽固醇、血糖不穩定、高血壓等狀態。然而,孩子可能不會像成人一樣敏感,了解健康攝食概念,及容易察覺到自己吃完高熱量食物的愧疚感,但爸媽也許會發現孩子的情緒起伏變大了、睡眠周期變的不穩定、記憶力和注意力變差及體重上升的情形。因此希望爸爸媽媽可以藉由下列的「3要2不」策略,一起預防於防疫期間在家的「壓力性飲食」和疫期過後的「肥胖潮」,詳細分述如下:

三要

要記錄:跟孩子一起寫飲食日記可以幫助孩子了解自己的進食模式,進食的食物類別和時間,以及自己吃東西的情緒狀態,並判斷是否是因饑餓才進食?還是因情緒起伏才產生的壓力性飲食。

要抒壓:跟孩子一起找尋抒壓的活動如運動、畫畫、著色、看書、聽音樂,親子談心,或玩桌遊等,都可以協助讓情緒得以有適當發洩的管道,進而改善情緒,心情變好。雖然目前在家防疫狀況下,還是可以透過做家事,及不需要特殊運動器材的運動(仰臥起坐、伏地挺身、走樓梯)來增加活動量。這些活動不只協助孩子抒壓也可以增進親子間的互動,建立關係。

要高纖:請跟孩子一起選擇蔬菜水果等富含水溶性膳食纖維之食物,和認識各樣低熱量具有高營養價值的莓果與堅果類,作為取代可堆積在家裡的零食。

二不

不誘惑:與孩子討論如何控制與選擇,不要買讓您們都難以抵抗的高熱量食物當點心,也切記不要只選擇攝食單一種食物,這樣反而會增加想吃東西的慾望,無形造成攝食過多而不自知。

不熬夜:為什麼熬夜時越晚肚子越容易餓,是因為身體當中「瘦素」分泌下降、及「飢餓素」分泌增加。根據國外研究顯示,若是在嬰幼兒時期睡眠狀況就不足,長大後發生肥胖、代謝症候群機率也會增加;學齡期幼童若睡眠不足或是睡眠時間不對,發生肥胖及代謝症候群比例也增加。由此可知熬夜或睡眠不足與肥胖具有相關性,是值得關注的議題與生活型態。

    當今Covid-19的全球疫情持續蔓延,難得讓我們大家重新檢視在生活中何謂重要的事,並再次思索健康議題,希望大家可以藉由這短暫的「Time Out」,不管是在家學習或在家上班,且讓自己好好的喘息沉澱,並協助孩子調整好生活的步調與生活作息,一起預防疫情時期所帶來的「後遺症」。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張倍禎 主任

文章出處:臺中市政府衛生局

「把上網壞習慣一「網」打盡!陪孩子在網路世代成長的指南」

 國立臺灣大學兒少暨家庭研究中心出版

「把上網壞習慣一「網」打盡!陪孩子在網路世代成長的指南

(一)PDF檔下載:https://reurl.cc/RXdAng

(二)電子書線上閱覽:https://reurl.cc/jGdxdD

(三)索取實體書(運費自付):https://reurl.cc/xQDd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