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8日 星期一

如何「三要二不」的預防在家學習的「壓力性飲食」和兒童青少年肥胖

 “小明,要多吃一點才會長高喔

“孩子喜歡吃就給他吃,他還在成長”

  大家過去的觀念都是「能吃就是福」,但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20年的調查顯示,台灣12歲以下肥胖及過重的兒童比例目前已居亞洲之冠,為31.3%,也就是說三個孩子裡面就有一個體重過重。而且有一半以上肥胖的兒童到成年時期仍然屬於肥胖的狀態。肥胖兒童的身體相當於處在一個慢性發炎的狀態,因此也是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其他慢性疾病的危險因子。肥胖與憂鬱症和焦慮症也息息相關,國外研究顯示約有一至四成肥胖的兒童同時共病憂鬱症或焦慮症狀。而肥胖也可能會導致孩子自信心低落、人際關係不好,甚至被嘲笑或霸凌,因而加重孩子憂鬱和焦慮的狀態。

  目前因為因應全球疫情緊張而設立種種防疫政策,因此學校全部採取線上教學或學習型態,讓孩子可以活動的空間更少了,與其他同學互動的機會也更少了。這時孩子往往為了打發時間,隨時可及的手遊與零食變成了孩子的好朋友。因此防疫在家的這段時間不僅讓孩子的生活型態都亂了步調,體重節節上升,甚至也越來越容易宅在自己的房間裡。平心試想,我們會發現當我們處在高壓或無聊的狀態下,常常會不自覺的尋找高熱量,高油脂、高糖的食物慰藉自己、犒賞自己,而孩子同樣也不例外。雖然當下將這些食物吃下肚時會有滿足感,但往往一下子心中又會感到很愧疚吃了那麼多不健康的食物而感到不開心。而且長期攝取這些食物也會對身體造成負面的負擔,如慢性發炎、高膽固醇、血糖不穩定、高血壓等狀態。然而,孩子可能不會像成人一樣敏感,了解健康攝食概念,及容易察覺到自己吃完高熱量食物的愧疚感,但爸媽也許會發現孩子的情緒起伏變大了、睡眠周期變的不穩定、記憶力和注意力變差及體重上升的情形。因此希望爸爸媽媽可以藉由下列的「3要2不」策略,一起預防於防疫期間在家的「壓力性飲食」和疫期過後的「肥胖潮」,詳細分述如下:

三要

要記錄:跟孩子一起寫飲食日記可以幫助孩子了解自己的進食模式,進食的食物類別和時間,以及自己吃東西的情緒狀態,並判斷是否是因饑餓才進食?還是因情緒起伏才產生的壓力性飲食。

要抒壓:跟孩子一起找尋抒壓的活動如運動、畫畫、著色、看書、聽音樂,親子談心,或玩桌遊等,都可以協助讓情緒得以有適當發洩的管道,進而改善情緒,心情變好。雖然目前在家防疫狀況下,還是可以透過做家事,及不需要特殊運動器材的運動(仰臥起坐、伏地挺身、走樓梯)來增加活動量。這些活動不只協助孩子抒壓也可以增進親子間的互動,建立關係。

要高纖:請跟孩子一起選擇蔬菜水果等富含水溶性膳食纖維之食物,和認識各樣低熱量具有高營養價值的莓果與堅果類,作為取代可堆積在家裡的零食。

二不

不誘惑:與孩子討論如何控制與選擇,不要買讓您們都難以抵抗的高熱量食物當點心,也切記不要只選擇攝食單一種食物,這樣反而會增加想吃東西的慾望,無形造成攝食過多而不自知。

不熬夜:為什麼熬夜時越晚肚子越容易餓,是因為身體當中「瘦素」分泌下降、及「飢餓素」分泌增加。根據國外研究顯示,若是在嬰幼兒時期睡眠狀況就不足,長大後發生肥胖、代謝症候群機率也會增加;學齡期幼童若睡眠不足或是睡眠時間不對,發生肥胖及代謝症候群比例也增加。由此可知熬夜或睡眠不足與肥胖具有相關性,是值得關注的議題與生活型態。

    當今Covid-19的全球疫情持續蔓延,難得讓我們大家重新檢視在生活中何謂重要的事,並再次思索健康議題,希望大家可以藉由這短暫的「Time Out」,不管是在家學習或在家上班,且讓自己好好的喘息沉澱,並協助孩子調整好生活的步調與生活作息,一起預防疫情時期所帶來的「後遺症」。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張倍禎 主任

文章出處:臺中市政府衛生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