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5日 星期一

每10位準媽媽 就有1位患產前憂鬱

 ·2 分鐘 (閱讀時間)

依觀察性研究分析結果發現,台灣大約有13%孕期女性罹患產前或產後憂鬱症,尤以首胎懷孕的準媽媽,在懷胎16週和產後4週罹患憂鬱症的比率最高。另外,還發現約有1成罹患產前憂鬱症且未經治療的準媽媽,在產後4週仍持續受憂鬱症所苦。而產前、產後憂鬱症與準媽媽營養不良、早產、寶寶出生體重不足及發育遲緩有一定的相關性。
 
中國附醫精神醫學部醫師張倍禎收治一名懷孕4個月多月的準媽媽,因為是家族中的第一個小孩,雙方父母對此相當關心,但她因嚴重孕吐,幾乎整天無法順利進食,也常因擔心產後其工作和家庭的分配,而感到胸悶和喘不過氣,讓她時常感到心力交瘁、夜裡獨自落淚,也懷疑自己是否還沒準備好當媽媽,甚至產生輕生念頭。後來先生利用簡式健康量表評估妻子的情緒,發現分數高達15分,因此決定尋求精神科協助,經醫師診斷為「產前憂鬱症」。
 
張倍禎表示,患者透過增加攝取含有Omega-3的食物和營養補充品來緩解憂鬱情緒,並接受定期的心理治療,同時邀請家人共同學習孕期憂鬱症的症狀表現與治療方式,經三個月心理治療合併Omega-3的補充後,逐漸重拾自信。
 
為何導致產前憂鬱症,張倍禎分析有五個原因,包括:一、因懷孕時期荷爾蒙的變化造成身體出現噁心、想吐、容易疲勞、胸部脹痛、膚質變差等症狀而影響情緒;二、過去曾有憂鬱或焦慮的傾向;三、個性較為小心謹慎、易擔心受怕、要求完美或缺乏自信;四、心理建設不足,如未計畫性或未婚懷孕;五、孕期覺得自己孤立無援,因家人未及時伸出援手或擔心懷孕後造成同事與主管的負擔,而影響情緒和體力。
 
如何判斷準媽媽是否患有產前憂鬱症,張倍禎指出,若出現暴飲暴食、心情煩躁、無法專心久坐、持續的憂傷情緒、對平常有興趣的活動或事物突然失去興趣、常感到罪惡或生命沒有價值、甚至出現自殺的意念,同時可能伴隨身體症狀如頭痛、胸悶、無法順利呼吸,有上述症狀者則須多加留意。
 
所以醫師建議可利用以下幾個方式,包括定期用簡式健康量表測量心情、規律運動飲食、找時間休息、找朋友聊天、補充魚油Omega-3(DHA和EPA)、諮詢精神科醫師,藉此預防罹患產前憂鬱症。
 

文章出處: 每10位準媽媽 就有1位患產前憂鬱 (yahoo.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