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5日 星期一

不止有產後憂鬱也有產前憂鬱 醫:多補充Omega-3食物

 2021-03-10 14:12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精神醫學部醫師張倍禎表示,每10位準媽媽就會有一位準媽媽有產前憂鬱症;圖為情境照。(圖取自Unsplash)

〔記者蘇金鳳/台中報導〕不是只產後憂鬱症,根據統計,每10位準媽媽就會有一位準媽媽有產前憂鬱症,家人要多注意。

一位懷孕4個多月的孕婦小娟(化名),第一次要當媽媽,心情特別緊張,腦海裡也會不斷出現許多的擔心,如「寶寶出生後會不會有什麼問題?」「如果到時寶寶出生了,公司會不會就不重用我了?」,家人關心加上孕吐和煩惱寶寶出生後的人生規劃上,讓小娟時常胸悶、喘不過氣。

小娟的先生發現太太常常半夜哭泣、睡不好,便利用簡式健康量表評估太太的狀況,發現是15分以上,算是重度,先生便帶著小娟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精神醫學部求診,醫師張倍禎診斷為產前憂鬱症,便 邀請家人一起就診分享心情和衛教。

張倍禎便在飲食作息和活動上給予建議,請小娟多攝取含有Omega-3的食物,並且定期的心理治療,而且家人多陪伴和傾聽且少批判。小娟透過心理治療及Omega-3的補充後3個月後,心情漸漸開朗,孕吐和懷孕所帶來的不適也漸漸的緩解,目前是個開心的準媽媽,現在還是持續每個月固定回診追蹤情緒的變化。

張倍禎表示,懷孕不僅僅是喜悅,也是一種壓力,觀察性研究分析結果發現,台灣大約有13%孕期女性罹患產前或產後憂鬱症,尤以首胎懷孕的準媽媽,在懷胎16週和產後4週罹患憂鬱症的比率最高,但仍有許多憂鬱的準媽媽未接受正確的憂鬱症診療。

另發現有約有一成罹患產前憂鬱症(未經治療)的準媽媽,在產後4週仍持續受憂鬱症的症狀所苦。

產前和產後憂鬱症與準媽媽營養不良、早產、寶寶出生體重不足,和孩子發育遲緩有一定的相關性。

張倍禎表示,患有產前憂鬱症的準媽媽可能出現下列的症狀,如睡不好、暴飲暴食、心情煩躁、易哭泣、無法專心久坐、持續的憂傷情緒、對平常有興趣的活動或事物突然失去興趣、常感到罪惡或生命沒有價值、甚至出現自殺的意念,亦可能伴隨身體症狀如頭痛、胸悶、無法順利呼吸。

而導致產前憂鬱症的原因包括:1.因懷孕時期荷爾蒙的變化造成身體出現噁心、想吐、容易疲勞、胸部脹痛、膚質變差等症狀而影響情緒。2.過去曾有憂鬱或焦慮的傾向。3.個性較為小心謹慎、易擔心受怕、要求完美或缺乏自信的準媽媽。4.準媽媽的心理建設不足,如未計畫性或未婚懷孕。5.準媽媽覺得自己孤立無援,因家人未及時伸出援手或擔心懷孕後造成同事與主管的負擔,而影響情緒和體力。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精神醫學部醫師張倍禎表示,可用定期測量心情溫度計了解準媽媽有無產前憂鬱。(中國附醫提供)

張倍禎提供準媽媽可以預防產前憂鬱症5步驟,1.定期測量心情溫度計、2.規律運動飲食和找時間休息、3找家人朋友聊一聊、4.補充魚油Omega-3(DHA和EPA)、5.諮詢精神科醫師。

文章出處: 不止有產後憂鬱也有產前憂鬱 醫:多補充Omega-3食物 - 即時新聞 - 自由健康網 (ltn.com.tw)

每10位準媽媽 就有一位產前憂鬱

 記者蘇金鳳/台中報導



不是只有產後憂鬱症,根據統計,每10位準媽媽就有一位有產前憂鬱症,家人要多注意。

懷孕4個多月的小娟(化名)首次當媽媽,常擔心許多事,例如「寶寶出生後,會不會有什麼問題」?小娟並經常覺得胸悶、喘不過氣等不舒服症狀。丈夫發現不對勁,利用簡式健康量表評估,發現是15分以上(有重度情緒困擾),帶小娟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精神醫學部求診,張倍禎醫師診斷為產前憂鬱症。

張倍禎請小娟多攝取含有Omega-3食物並定期做心理治療,家人多陪伴和傾聽且少批判,3個月後,小娟心情漸漸開朗,孕吐和懷孕所帶來的不適也漸漸緩解,目前是個開心的準媽媽,並固定回診追蹤。

張倍禎表示,台灣大約有13%孕期女性罹患產前或產後憂鬱症,尤以首胎懷孕的準媽媽,在懷胎16週和產後4週罹患憂鬱症的比率最高,另外,約有1成未經治療,罹患產前憂鬱症的準媽媽,在產後4週仍持續受憂鬱症所苦。

張倍禎表示,導致產前憂鬱症的原因,有一部分是懷孕時期荷爾蒙變化,造成身體出現噁心、想吐等不舒服症狀而影響情緒,其次是個人特質,尤其是曾有憂鬱或焦慮的傾向,個性較為小心謹慎、要求完美或缺乏自信,還有心理建設不足及覺得孤立無援的人。

文章出處:每10位準媽媽 就有一位產前憂鬱 - 即時新聞 - 自由健康網 (ltn.com.tw)


每10位準媽媽 就有1位患產前憂鬱

 ·2 分鐘 (閱讀時間)

依觀察性研究分析結果發現,台灣大約有13%孕期女性罹患產前或產後憂鬱症,尤以首胎懷孕的準媽媽,在懷胎16週和產後4週罹患憂鬱症的比率最高。另外,還發現約有1成罹患產前憂鬱症且未經治療的準媽媽,在產後4週仍持續受憂鬱症所苦。而產前、產後憂鬱症與準媽媽營養不良、早產、寶寶出生體重不足及發育遲緩有一定的相關性。
 
中國附醫精神醫學部醫師張倍禎收治一名懷孕4個月多月的準媽媽,因為是家族中的第一個小孩,雙方父母對此相當關心,但她因嚴重孕吐,幾乎整天無法順利進食,也常因擔心產後其工作和家庭的分配,而感到胸悶和喘不過氣,讓她時常感到心力交瘁、夜裡獨自落淚,也懷疑自己是否還沒準備好當媽媽,甚至產生輕生念頭。後來先生利用簡式健康量表評估妻子的情緒,發現分數高達15分,因此決定尋求精神科協助,經醫師診斷為「產前憂鬱症」。
 
張倍禎表示,患者透過增加攝取含有Omega-3的食物和營養補充品來緩解憂鬱情緒,並接受定期的心理治療,同時邀請家人共同學習孕期憂鬱症的症狀表現與治療方式,經三個月心理治療合併Omega-3的補充後,逐漸重拾自信。
 
為何導致產前憂鬱症,張倍禎分析有五個原因,包括:一、因懷孕時期荷爾蒙的變化造成身體出現噁心、想吐、容易疲勞、胸部脹痛、膚質變差等症狀而影響情緒;二、過去曾有憂鬱或焦慮的傾向;三、個性較為小心謹慎、易擔心受怕、要求完美或缺乏自信;四、心理建設不足,如未計畫性或未婚懷孕;五、孕期覺得自己孤立無援,因家人未及時伸出援手或擔心懷孕後造成同事與主管的負擔,而影響情緒和體力。
 
如何判斷準媽媽是否患有產前憂鬱症,張倍禎指出,若出現暴飲暴食、心情煩躁、無法專心久坐、持續的憂傷情緒、對平常有興趣的活動或事物突然失去興趣、常感到罪惡或生命沒有價值、甚至出現自殺的意念,同時可能伴隨身體症狀如頭痛、胸悶、無法順利呼吸,有上述症狀者則須多加留意。
 
所以醫師建議可利用以下幾個方式,包括定期用簡式健康量表測量心情、規律運動飲食、找時間休息、找朋友聊天、補充魚油Omega-3(DHA和EPA)、諮詢精神科醫師,藉此預防罹患產前憂鬱症。
 

文章出處: 每10位準媽媽 就有1位患產前憂鬱 (yahoo.com)

公婆抱孫心切天天問 35歲準媽媽哭著求診:想從這世界消失

 記者游瓊華/台中報導

台中一名35歲孕婦小紋,因先生是獨子,公婆抱孫心切,時常打電話關切懷孕要注意的習俗及事項,加上小紋嚴重孕吐,幾乎沒辦法吃東西,常在夜裡哭泣,家人發現小紋不對勁,帶她就醫確診患「產前憂鬱症」。身心科醫師透露,每10位準媽媽就會有一位準媽媽有產前憂鬱症,小紋求診時甚至透露「想從這世界消失」,所幸先生夠警覺帶妻子求診,避免憾事發生。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精神醫學部兒童精神科主任張倍禎表示,小紋首次當媽,心情顯得緊張,加上公婆、爸媽天天關心,讓她壓力爆棚,到醫院時是哭著進診間,且即便懷孕4個月,看起來仍相當瘦小也不顯肚,也提到自己「想從這個世界消失」。

張倍禎說,研究發現,台灣大約有13%孕期女性罹患產前或產後憂鬱症,尤以首胎懷孕的準媽媽,在懷胎16週和產後4週罹患憂鬱症的比率最高。另外,有約有一成罹患產前憂鬱症且未經治療的準媽媽,在產後4週仍持續受憂鬱症的症狀所苦,且產前和產後憂鬱症與準媽媽營養不良、早產、寶寶出生體重不足,和孩子發育遲緩有一定的相關性,提醒孕婦及家人們要留意。

張倍禎表示,建議小紋適當休息及運動,並多攝取含有Omega-3的食物和營養補充品來緩解憂鬱情緒,及接受心理治療。醫師也找來小紋先生及雙方父母深談,經過約3個月小紋心情也漸開朗,孕吐和懷孕帶來的不適也緩解。


文章出處: 公婆抱孫心切天天問 35歲準媽媽哭著求診「想從這世界消失」 | ETtoday健康雲 | ETtoday新聞雲


2020年11月25日 星期三

營養治療兒童青少年精神疾患 中國醫發表Omega-3臨床指引

 


中國附醫精神科主任張倍禎受邀擔任第十屆身心介面國際研討會「心智迷宮,早期生命經驗對成年身心健康的影響」大會主講人並於會中分享Omega-3臨床指引。(馮惠宜攝)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身心介面研究中心主任蘇冠賓與兒童精神科主任張倍禎長年與國際臨床團隊合作,系統性研究營養介入之臨床應用,近日在國際知名期刊發表Omega-3脂肪酸在兒童青少年精神疾病的臨床指引,希望應用Omega-3脂肪酸的營養治療可以滿足更完整的治療選擇和實証基礎。

蘇冠賓與張倍禎近日接受知名國際期刊 Clinical Psychoneuropharmacology and Neuroscience的邀請,發表「Omega-3脂肪酸在兒童青少年精神疾病之臨床指引」,回顧Omega-3脂肪酸在兒童青少年精神疾病的所有臨床試驗之結論,進而制定該項指引。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身心介面研究中心致力研究營養在大腦身心疾病的預防和治療,並探索Omega-3脂肪酸與免疫調節和神經保護的機轉,近幾年深入探討Omega-3脂肪酸於兒童青少年精神疾病: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自閉症和兒童青少年憂鬱症中所扮演的角色。

蘇冠賓表示,「目前世界各國已經朝向整合性的身心治療,台灣受限於健保制度及衛生法規,很多創新的治療只能在實驗中進行」,他強調「雖然大家都知道幫孩子補充營養如Omega-3脂肪酸很重要,但由於從未有相關的臨床指引,導致多數醫師不知道該如何利用補充Omega-3脂肪酸來輔助臨床治療」。

這篇最新的論文統整所有關於Omega-3脂肪酸在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自閉症和兒童青少年憂鬱症的臨床試驗成效的結果,並且歸納出具體的臨床使用方針,對於個別疾病所使用的劑量、時間、評估、甚至副作用,都有明確說明,因此可以提供臨床醫師很大的協助。

(中時 )

寶島趣政治20201120專訪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張倍禎醫師談校園自殺事件與青少年心理健康議題

大部分有自殺意念或曾企圖自殺的人都有精神疾病方面的困擾

自殺是可以被預防的

自殺的新聞或訊息是有傳染力的~因此適時的管控報導的內容是有助於增強自殺防治網

 

近來校園學生不幸事件頻傳,也掀起外界對青少年輕生事件的關注。根據衛福部統計,去年青少年自殺上升率遠高於其他年齡層,去年自殺死亡人數267人創下14年來新高。學者表示,社會長期不看重「情緒保健」跟「心理健康」,這不是補足學校專業人員就能解決,而是學生更多時候連我受傷了、沮喪都還沒有覺察,也不知道可以找誰求援。本集「寶島趣政治-大叔現實批」邀請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精神醫學部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張倍禎共同討論近期校園自殺案件中的青少年心理健康議題 –––––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hwtdwgh8i9w0837729u5ks1




如何幫孩子補充Omega-3脂肪酸?國內2專家發表臨床指引

  2020-11-25 12:58 聯合報 / 記者趙容萱/台中即時報導



醫師張倍禎建議家長,孩童若想要搭配服用Omega-3脂肪酸,需先與精神科醫師討論。圖/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提供


很多家長知道幫孩子補充Omega-3脂肪酸很重要,但由於從未有相關的臨床指引,導致多數醫師不知道該如何拿來做為輔助臨床治療。 國際知名的營養精神醫學專家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張倍禎醫師、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副院長蘇冠賓教授近日接受國際期刊 

Clinical Psychoneuropharmacology and Neuroscience邀請,發表「Omega-3脂肪酸在兒童青少年精神疾病之臨床指引」,透過回顧臨床試驗結論,制定臨床指引。


蘇冠賓表示,這篇最新的論文統整所有關於Omega-3脂肪酸在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自閉症和兒童青少年憂鬱症的臨床試驗成效的結果,並且歸納出具體的臨床使用方針,對於個別疾病所使用的劑量、時間、評估、甚至副作用,都有明確說明,因此可以提供臨床醫師很大的協助。

張倍禎表示,兒童、青少年精神患者接受專業治療少之又少的原因,不外乎是大眾對於看精神科的負面印象,擔心會留下紀錄、孩子需要長期服用藥物等。早期的介入和預防可以降低患者所帶來的社會經濟負擔,許多證據也支持早期營養介入可以保護患者腦部神經發展。


張倍禎舉例,妊娠期Omega-3脂肪酸不足的研究發現,Omega-3脂肪酸攝取不足與孩子出生後的認知發展遲緩有相關性。甚至兒童的發炎指數或體內Omega-3指數,未來也將會是評估孩童對Omega-3脂肪酸治療反應的重要指標。


張倍禎建議,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自閉症和憂鬱症的孩童個案,若想要搭配服用Omega-3脂肪酸,需先與孩童的精神科醫師討論,如果目前用藥反應良好,建議可以持續使用藥物並搭配Omega-3脂肪酸治療,除了加速改善症狀,也能強化治療效果,比單吃Omega-3有效,並建議應規則服用12周到24周不等。


文章出處:https://udn.com/news/story/7266/5042416

脂肪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