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2日 星期一

別成為孩子創造力的終結者(信誼好好育兒報)

不過,當孩子逐漸長大,這樣的創造力似乎開始減退。事實上,一個被認為有創造力的孩子,其實反應了家庭環境以及父母的教養觀,如果爸媽常對孩子說 「不可以」、「快一點」或是「你不懂」之類的話語,都可能終結了孩子的創造力。 以下我們整理出四個常見的教養迷思,請爸媽給孩子多一些時間和空間,多一點彈性和包容,讓孩子有機會發揮他的想像與創意! 迷思:常對孩子說「不可以」 其實:允許犯錯才有創意 或許是擔心孩子受傷,或許有時是怕麻煩,當孩子正準備大展身手、往外探索時,我們常說「不可以」,阻止孩子繼續嘗試。對小小孩來說,自由探索是增加生活經驗的方式,也是滋養創造力最重要的第一步。如果你總是給孩子很多限制與規則,不准孩子犯錯,都會讓孩子覺得挫折、變得畏縮,甚至不敢嘗試,如此他就沒辦法體會發現與創造的喜悅。 迷思:總是要孩子「快一點」 其實:有留白才有創造力 這是一個講求效率與速度的時代,大人們的步調總是非常急促,也因為老是在趕時間,所以常常必須打斷孩子正在很專心做的事情。但是你知道嗎?科學上很多重大的發明都是在散步、洗澡、坐車……這些被認為「無所事事」的留白時間裡突然靈光乍現的。因為,有留白時間才能讓人自由的聯想,也才能激發創造力。 所以請多為孩子安排一些自由或留白的時間,讓孩子自己決定想做些什麼,也許他想玩玩具、閱讀或畫畫,甚至有時想發發呆、天馬行空的聊聊天也很好。或許就在這些留白的時間中,孩子的創造力已經在無形之中滋長。 迷思:老是為孩子「打分數」 其實:保持開放欣賞的態度 開放的家庭氣氛是讓孩子發揮創造力的基本條件,你必須有顆開放的心及用欣賞的態度去看孩子的表現,不要老是對孩子說「這樣好像不太對」、「這樣會更好」,去評價孩子的表現,這樣會讓孩子心中出現「別人會怎麼打分數?」的聲音,而害怕去多嘗試,當然也很難享受創作過程中樂趣與成果。 因此,支持尊重孩子的創意、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增加孩子自由選擇的機會,都會讓孩子對自己更有自信更有創意。 迷思:告訴孩子「不要問」 其實:發問可以引導思考 孩子的好奇心是創造力不可缺少的要件。若你總是阻止孩子發問,或是要求孩子給你標準答案,不但侷限了孩子的想像力,標準答案更會讓孩子停止思考其他的可能性。當孩子發問時,請重視孩子的疑問,千萬別因為回答不完的問題而不耐煩。當你回答問題時要有技巧,不要直接告訴他答案,更不要只有一個答案。 除了,鼓勵孩子問問題,你也可以進一步成為引導孩子觀察、假設、思考的發問者,像閱讀《好餓的毛毛蟲》時,你可以問孩子「為什麼毛毛蟲要吃東西?」、「如果你是一隻毛毛蟲,你想吃些什麼東西?」問了問題之後,記得給孩子足夠的思考時間,而這樣發問、思考與回答的一連串過程,可以幫助孩子統整經驗,也是激發創意的方式喔! 創造力是一個驚喜,驚喜是沒辦法預期的,所以請給孩子多一些時間、空間,多一點彈性和包容,你自然會看見一個有自信、有創造力的孩子。   信誼好好育兒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