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3日 星期四

“REMEMBER”: 記得如何與您的孩子一起面對新冠肺炎大流行!

 

Hesham Hamoda, MD, MPH
Staff Psychiatrist, Boston Children’s Hospital
Assistant Professor, Harvard Medical School

Translated by Jane Pei-Che Chang MD, PhD
Director,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Division,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Hospital, Taiwan

(譯者: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張倍禎醫師)

 

世界衛生組織(WHO)目前統計新冠肺炎(COVID-19)已侵襲超過135個國家(可能會影響更多國家),並影響著世界幾百萬孩童的生活。

您會不會覺得被淹沒在新冠肺炎的新聞中?你並不孤單!
以下這個口訣 “REMEMBER”將提供給家長們一些簡單的方式來一起陪伴孩子們度過這段非常時期:

1.     Reassure 安撫孩子的情緒,讓孩子安心。讓孩子知道無論如何您都會在,並且會保護他們。也可以讓他們知道目前孩子這族群感染新冠肺炎的症狀都相對其他年齡族群輕微。

2. Empower 給孩子力量。讓孩子有力量去關心別人和為他人著想。可以鼓勵他們寫感謝信給在前線捍衛大家健康的醫護人員(可以之後再送達),可以打電話或用視訊關心家裡或住在同個社區的長輩。

3.   Maintain your calm 保持自己冷靜。在照顧您的孩子前要先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和心情。孩子通常會模仿您的作為而不是您給的命令。要好好照顧自己才能照顧好您的孩子。

4.   Engage 讓孩子參與。可以藉由在家自主健康管理時增進親子關係。幫他們規劃活動,並一起玩桌遊,看電影,一起準備三餐或有舉辦一個家庭舞會派對。

5.   Manage their emotions 處理孩子的情緒。讓孩子有機會問問題,討論他們對於這次大流行的心情和這次的疫情如何影響他們。有時,家長們不需要有答案,只要陪伴和傾聽就可以了。也可以趁機帶孩子們一起做放鬆練習和正念練習。

6.   Beware media 避免媒體的過度暴露。讓孩子過度暴露在新冠肺炎的新聞中會讓孩子感到焦慮不安,而且並不一定能接收到最準確的消息。

7.   Educate them 衛教孩子。這是一個幫孩子進行衛教的好時機,可以教導他們洗手的重要性和咳嗽時要用內手肘嗚住口。並可以跟他們討論科學家研發疫苗多麼厲害,醫護人員照顧生病的人多麼的辛苦,還有清潔人員的工作在維護我們大家的健康上是多麼的重要。

8.   Routine 讓孩子生活規律。盡量讓孩子保持像一般在上學時的生活作息,如用餐、睡前故事時間、家庭電影夜等。也不要忘記規律運動和補充水分。如果您有後院或陽台也可以到戶外呼吸新鮮空氣。

Covid-19與親密關係的研究~已完成80%還需要您的參與~

 

歡迎大家填寫和轉傳!

這是雪梨大學的國際研究,

將收集並分析COVID-19 的爆發與其和社會上的變化(例如保持社交距離)之關聯,

以及這些變化對人的約會、親密關係,以及性相關行為的影響。希望有台灣的參與~

以下是台灣版本的問卷,我們期待各位的參與,非常感謝!

我們的目標是在6/10前有200份回覆,謝謝大家幫忙!

目前已有80%的回覆~還差您的參與

請協助填寫並轉發給朋友和家人

讓世界看見台灣!

非常感謝!

問卷網址:https://mbilab.lib.cmuh.org.tw/p/co-vinsex

完全匿名!不用出門!免費參與!



2021年5月5日 星期三

國際研究: COVID-19在親密關係的影響~歡迎參加 (不用出門/完全免費/完全匿名)

 由身心介面研究中心與雪梨大學共同合作的國際研究,將收集並分析COVID-19 的爆發與其和社會上的變化(例如保持社交距離)之關聯,以及這些變化對人的約會、親密關係以及性相關行為的影響。以下是台灣版本的問卷,我們期待各位的參與,非常感謝!

不用出門/完全免費/完全匿名

問卷網址:https://mbilab.lib.cmuh.org.tw/p/co-vinsex



2021年3月15日 星期一

不止有產後憂鬱也有產前憂鬱 醫:多補充Omega-3食物

 2021-03-10 14:12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精神醫學部醫師張倍禎表示,每10位準媽媽就會有一位準媽媽有產前憂鬱症;圖為情境照。(圖取自Unsplash)

〔記者蘇金鳳/台中報導〕不是只產後憂鬱症,根據統計,每10位準媽媽就會有一位準媽媽有產前憂鬱症,家人要多注意。

一位懷孕4個多月的孕婦小娟(化名),第一次要當媽媽,心情特別緊張,腦海裡也會不斷出現許多的擔心,如「寶寶出生後會不會有什麼問題?」「如果到時寶寶出生了,公司會不會就不重用我了?」,家人關心加上孕吐和煩惱寶寶出生後的人生規劃上,讓小娟時常胸悶、喘不過氣。

小娟的先生發現太太常常半夜哭泣、睡不好,便利用簡式健康量表評估太太的狀況,發現是15分以上,算是重度,先生便帶著小娟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精神醫學部求診,醫師張倍禎診斷為產前憂鬱症,便 邀請家人一起就診分享心情和衛教。

張倍禎便在飲食作息和活動上給予建議,請小娟多攝取含有Omega-3的食物,並且定期的心理治療,而且家人多陪伴和傾聽且少批判。小娟透過心理治療及Omega-3的補充後3個月後,心情漸漸開朗,孕吐和懷孕所帶來的不適也漸漸的緩解,目前是個開心的準媽媽,現在還是持續每個月固定回診追蹤情緒的變化。

張倍禎表示,懷孕不僅僅是喜悅,也是一種壓力,觀察性研究分析結果發現,台灣大約有13%孕期女性罹患產前或產後憂鬱症,尤以首胎懷孕的準媽媽,在懷胎16週和產後4週罹患憂鬱症的比率最高,但仍有許多憂鬱的準媽媽未接受正確的憂鬱症診療。

另發現有約有一成罹患產前憂鬱症(未經治療)的準媽媽,在產後4週仍持續受憂鬱症的症狀所苦。

產前和產後憂鬱症與準媽媽營養不良、早產、寶寶出生體重不足,和孩子發育遲緩有一定的相關性。

張倍禎表示,患有產前憂鬱症的準媽媽可能出現下列的症狀,如睡不好、暴飲暴食、心情煩躁、易哭泣、無法專心久坐、持續的憂傷情緒、對平常有興趣的活動或事物突然失去興趣、常感到罪惡或生命沒有價值、甚至出現自殺的意念,亦可能伴隨身體症狀如頭痛、胸悶、無法順利呼吸。

而導致產前憂鬱症的原因包括:1.因懷孕時期荷爾蒙的變化造成身體出現噁心、想吐、容易疲勞、胸部脹痛、膚質變差等症狀而影響情緒。2.過去曾有憂鬱或焦慮的傾向。3.個性較為小心謹慎、易擔心受怕、要求完美或缺乏自信的準媽媽。4.準媽媽的心理建設不足,如未計畫性或未婚懷孕。5.準媽媽覺得自己孤立無援,因家人未及時伸出援手或擔心懷孕後造成同事與主管的負擔,而影響情緒和體力。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精神醫學部醫師張倍禎表示,可用定期測量心情溫度計了解準媽媽有無產前憂鬱。(中國附醫提供)

張倍禎提供準媽媽可以預防產前憂鬱症5步驟,1.定期測量心情溫度計、2.規律運動飲食和找時間休息、3找家人朋友聊一聊、4.補充魚油Omega-3(DHA和EPA)、5.諮詢精神科醫師。

文章出處: 不止有產後憂鬱也有產前憂鬱 醫:多補充Omega-3食物 - 即時新聞 - 自由健康網 (ltn.com.tw)

每10位準媽媽 就有一位產前憂鬱

 記者蘇金鳳/台中報導



不是只有產後憂鬱症,根據統計,每10位準媽媽就有一位有產前憂鬱症,家人要多注意。

懷孕4個多月的小娟(化名)首次當媽媽,常擔心許多事,例如「寶寶出生後,會不會有什麼問題」?小娟並經常覺得胸悶、喘不過氣等不舒服症狀。丈夫發現不對勁,利用簡式健康量表評估,發現是15分以上(有重度情緒困擾),帶小娟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精神醫學部求診,張倍禎醫師診斷為產前憂鬱症。

張倍禎請小娟多攝取含有Omega-3食物並定期做心理治療,家人多陪伴和傾聽且少批判,3個月後,小娟心情漸漸開朗,孕吐和懷孕所帶來的不適也漸漸緩解,目前是個開心的準媽媽,並固定回診追蹤。

張倍禎表示,台灣大約有13%孕期女性罹患產前或產後憂鬱症,尤以首胎懷孕的準媽媽,在懷胎16週和產後4週罹患憂鬱症的比率最高,另外,約有1成未經治療,罹患產前憂鬱症的準媽媽,在產後4週仍持續受憂鬱症所苦。

張倍禎表示,導致產前憂鬱症的原因,有一部分是懷孕時期荷爾蒙變化,造成身體出現噁心、想吐等不舒服症狀而影響情緒,其次是個人特質,尤其是曾有憂鬱或焦慮的傾向,個性較為小心謹慎、要求完美或缺乏自信,還有心理建設不足及覺得孤立無援的人。

文章出處:每10位準媽媽 就有一位產前憂鬱 - 即時新聞 - 自由健康網 (ltn.com.tw)


每10位準媽媽 就有1位患產前憂鬱

 ·2 分鐘 (閱讀時間)

依觀察性研究分析結果發現,台灣大約有13%孕期女性罹患產前或產後憂鬱症,尤以首胎懷孕的準媽媽,在懷胎16週和產後4週罹患憂鬱症的比率最高。另外,還發現約有1成罹患產前憂鬱症且未經治療的準媽媽,在產後4週仍持續受憂鬱症所苦。而產前、產後憂鬱症與準媽媽營養不良、早產、寶寶出生體重不足及發育遲緩有一定的相關性。
 
中國附醫精神醫學部醫師張倍禎收治一名懷孕4個月多月的準媽媽,因為是家族中的第一個小孩,雙方父母對此相當關心,但她因嚴重孕吐,幾乎整天無法順利進食,也常因擔心產後其工作和家庭的分配,而感到胸悶和喘不過氣,讓她時常感到心力交瘁、夜裡獨自落淚,也懷疑自己是否還沒準備好當媽媽,甚至產生輕生念頭。後來先生利用簡式健康量表評估妻子的情緒,發現分數高達15分,因此決定尋求精神科協助,經醫師診斷為「產前憂鬱症」。
 
張倍禎表示,患者透過增加攝取含有Omega-3的食物和營養補充品來緩解憂鬱情緒,並接受定期的心理治療,同時邀請家人共同學習孕期憂鬱症的症狀表現與治療方式,經三個月心理治療合併Omega-3的補充後,逐漸重拾自信。
 
為何導致產前憂鬱症,張倍禎分析有五個原因,包括:一、因懷孕時期荷爾蒙的變化造成身體出現噁心、想吐、容易疲勞、胸部脹痛、膚質變差等症狀而影響情緒;二、過去曾有憂鬱或焦慮的傾向;三、個性較為小心謹慎、易擔心受怕、要求完美或缺乏自信;四、心理建設不足,如未計畫性或未婚懷孕;五、孕期覺得自己孤立無援,因家人未及時伸出援手或擔心懷孕後造成同事與主管的負擔,而影響情緒和體力。
 
如何判斷準媽媽是否患有產前憂鬱症,張倍禎指出,若出現暴飲暴食、心情煩躁、無法專心久坐、持續的憂傷情緒、對平常有興趣的活動或事物突然失去興趣、常感到罪惡或生命沒有價值、甚至出現自殺的意念,同時可能伴隨身體症狀如頭痛、胸悶、無法順利呼吸,有上述症狀者則須多加留意。
 
所以醫師建議可利用以下幾個方式,包括定期用簡式健康量表測量心情、規律運動飲食、找時間休息、找朋友聊天、補充魚油Omega-3(DHA和EPA)、諮詢精神科醫師,藉此預防罹患產前憂鬱症。
 

文章出處: 每10位準媽媽 就有1位患產前憂鬱 (yahoo.com)

公婆抱孫心切天天問 35歲準媽媽哭著求診:想從這世界消失

 記者游瓊華/台中報導

台中一名35歲孕婦小紋,因先生是獨子,公婆抱孫心切,時常打電話關切懷孕要注意的習俗及事項,加上小紋嚴重孕吐,幾乎沒辦法吃東西,常在夜裡哭泣,家人發現小紋不對勁,帶她就醫確診患「產前憂鬱症」。身心科醫師透露,每10位準媽媽就會有一位準媽媽有產前憂鬱症,小紋求診時甚至透露「想從這世界消失」,所幸先生夠警覺帶妻子求診,避免憾事發生。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精神醫學部兒童精神科主任張倍禎表示,小紋首次當媽,心情顯得緊張,加上公婆、爸媽天天關心,讓她壓力爆棚,到醫院時是哭著進診間,且即便懷孕4個月,看起來仍相當瘦小也不顯肚,也提到自己「想從這個世界消失」。

張倍禎說,研究發現,台灣大約有13%孕期女性罹患產前或產後憂鬱症,尤以首胎懷孕的準媽媽,在懷胎16週和產後4週罹患憂鬱症的比率最高。另外,有約有一成罹患產前憂鬱症且未經治療的準媽媽,在產後4週仍持續受憂鬱症的症狀所苦,且產前和產後憂鬱症與準媽媽營養不良、早產、寶寶出生體重不足,和孩子發育遲緩有一定的相關性,提醒孕婦及家人們要留意。

張倍禎表示,建議小紋適當休息及運動,並多攝取含有Omega-3的食物和營養補充品來緩解憂鬱情緒,及接受心理治療。醫師也找來小紋先生及雙方父母深談,經過約3個月小紋心情也漸開朗,孕吐和懷孕帶來的不適也緩解。


文章出處: 公婆抱孫心切天天問 35歲準媽媽哭著求診「想從這世界消失」 | ETtoday健康雲 | ETtoday新聞雲